摘自:https://www.cnblogs.com/xzkzzz/p/11378842.html
在 Python 中定义函数非常简单,像这样:
def say(name): return f'Hello {name}!'
但是,有时候也会看到这样的代码:
def say_hi(name: str) -> str: return f'Hello {name}!'
函数定义似乎变得复杂些了:多出来这些 str
、 ->
都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
本文将由浅入深,好好聊聊 Python 3.5 之后的类型注解。理解它将非常有益于优化你的代码。
变量注解
Python 是动态语言,其显著特点是在声明变量时,你不需要显式声明它的类型。
比如这个:
age = 20 print('The age is: ', age + 1) # Output: # The age is: 21
你看,虽然代码里没有明确指定 age
的类型,但是程序运行时隐式推断出它是 int
类型,因此可以顺利执行 age + 1
的动作。
除此之外,已经确定类型的变量,可以随时更改其类型,比如:
age = 20 print(type(age)) # Output: <class 'int'> age = '20' print(type(age)) # Output: <class 'str'>
Python 这种动态特性的好处是它非常的自由,大部分时候你不用纠结类型声明、类型转化等麻烦事,可以用很少的代码完成各种骚操作。但是缺点也在这里:如果你代码某些变量的类型有错,编辑器、IDE等工具无法在早期替你纠错,只能在程序运行阶段才能够暴露问题。
比如下面这个例子:
age = 20 # ... # 这里进行了一大串的其他指令 # 然后你忘记了 age 应该是 int # 错误地将其赋值为字符串 age = '20' print('The age is: ', age + 1) # Output: TypeError: can only concatenate str (not "int") to str
在项目代码逐渐膨胀之后,上面这种看似弱智的情况可能会经常发生。
因此,Python 3.5 之后引入了类型注解,其作用就是让你可以明确的声明变量的类型,使代码不再那么的自由(放飞自我)。
类型注解还在快速发展中,因此尽量用较新的 Python 版本去尝试它。
比如上面的代码,就可以用类型注解改写了:
age: int = 20
看似多此一举,但是编辑器可以凭借此,找出你那些错误的骚操作。
比如笔者用的 VS Code,安装好类型注解插件 Pylance 后,如果写出下面的代码:
age: int = 20 age = '20'
那么编辑器会用醒目的方式告诉你:孙子,你这里的类型写错了!(见下图)
Pylance 默认关闭了类型检查,你得在设置中手动打开。其他的编辑器/IDE(比如 Pycharm)也都提供了类似的类型检查,放心用吧。
很简单,但却带来了巨大的好处:
- 编辑器可以替你揪出代码中关于类型的错误,避免了程序运行过程中各种奇奇怪怪的 Bug 。
- 在你编写代码时,编辑器可以提示你对象的类型,免得你或者团队成员忘记了。(程序员通常记性不好)。
注意,类型注解仅仅是提供给编辑器进行类型检查的机会,也就是起提示的作用,对 Python 程序的运行不会产生任何影响。也就是说,Python 跟以前一样自由,即使你进行了错误的类型赋值,只要不直接引发错误,程序依旧可以运行。
最后,Python 中几种基本的变量类型都得到了支持:
a: int = 3 b: float = 3.14 c: str = 'abc' d: bool = False
很简单吧。让我们继续。
函数注解
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个例子,就是简单的函数类型注解:
def say_hi(name: str) -> str: return f'Hello {name}!'
你可以很清楚的知道,这个函数应该接收一个字符串参数 name
,并且返回值应该也是字符串。
带默认值的函数像这样书写:
def add(first: int = 10, second: float = 5.5) -> float: return first + second
如果函数没有返回值,那么下面两种写法都可以:
def foo(): pass def bar() -> None: pass
自定义的对象也没问题,像下面这样:
class Person: def __init__(self, name: str): self.name = name def hello(p: Person) -> str: return f'Hello, {p.name}'
如果要避免循环导入或者注解早于对象定义的情况,可以用字符串代替类型:
def hello(p: 'Person') -> str: return f'Hello, {p.name}' class Person: def __init__(self, name: str): self.name = name
效果是相同的。
相比变量类型注解,函数里的类型注解更加有用,并且可能是你最频繁用到注解的地方了。
容器类型
列表、字典、元组等包含元素的复合类型,用简单的 list,dict,tuple 不能够明确说明内部元素的具体类型。
因此要用到 typing
模块提供的复合注解功能:
from typing import List, Dict, Tuple # 参数1: 元素为 int 的列表 # 参数2: 键为字符串,值为 int 的字典 # 返回值: 包含两个元素的元组 def mix(scores: List[int], ages: Dict[str, int]) -> Tuple[int, int]: return (0, 0)
如果你用的是 Python 3.9+ 版本,甚至连 typing
模块都不需要了,内置的容器类型就支持了复合注解:
def mix(scores: list[int], ages: dict[str, int]) -> tuple[int, int]: return (0, 0)
在某些情况下,不需要严格区分参数到底是列表还是元组(这种情况还蛮多的)。这时候就可以将它们的特征抽象为更泛化的类型(泛型),比如 Sequence(序列)。
下面是例子:
# Python 3.8 之前的版本 from typing import Sequence as Seq1 def foo(seq: Seq1[str]): for item in seq: print(item) # Python 3.9+ 也可以这么写 from collections.abc import Sequence as Seq2 def bar(seq: Seq2[str]): for item in seq: print(item)
例子中函数的参数不对容器的类型做具体要求,只要它是个序列(比如列表和元组)就可以。
类型别名
有时候对象的类型可能会非常复杂,或者你希望给类型赋予一个有意义的名称,那么你可以这样定义类型的别名:
from typing import Tuple # 类型别名 Vector2D = Tuple[int, int] def foo(vector: Vector2D): print(vector) foo(vector=(1, 2)) # Output: (1, 2)
Vector2D
这个名称清晰的表达了这个对象是一个二维的向量。
与类型别名有点类似的,是用 NewType
创建自定义类型:
from typing import NewType from typing import Tuple # 创建新类型 Vector3D = NewType('Vector3D', Tuple[int, int, int]) def bar(vector: Vector3D): print(vector)
乍一眼看起来与前面的类型别名功能差不多,但不同的是 NewType
创建了原始类型的“子类”:
# 类型检查成功 # 类型别名和原始类型是等价的 foo(vector=(1, 2)) # 类型检查失败 # NewType创建的是原始类型的“子类” bar(vector=(1, 2, 3)) # 类型检查成功 # 传入参数必须是 Vector3D 的“实例” v_3d = Vector3D((4, 5, 6)) bar(vector=v_3d)
具体用哪种,得根据情况而定。
更多类型
NoReturn
如果函数没有返回值,那么可以这样写:
from typing import NoReturn def hello() -> NoReturn: raise RuntimeError('oh no')
注意下面这样写是错误的:
def hello() -> NoReturn: pass
因为 Python 的函数运行结束时隐式返回 None
,这和真正的无返回值是有区别的。
Optional
猜猜下面的类型注解错在哪里:
def foo(a: int = 0) -> str: if a == 1: return 'Yeah'
答案:函数既有可能返回 None
,也有可能返回 str
。单凭返回值注解为 str
是不能准确表达此情况的。
这种“可能有也可能没有”的状态被称为可选值,在某些项目中非常常见。比如 web 应用中某个函数接受账号和密码作为参数,如果匹配则返回用户对象,若不匹配则返回 None
。
因此,有专门的可选值类型注解可以处理这种情况:
from typing import Optional def foo(a: int = 0) -> Optional[str]: if a == 1: return 'Yeah'
Union
比 Optional
涵盖面更广的是 Union
。
如果函数的返回值是多种类型中的一种时,可以这样写:
from typing import Union def foo() -> Union[str, int, float]: # .... # some code here
上面这个函数可以返回字符串、整型、浮点型中的任意一种类型。
可以发现 Optional
实际上是 Union
的特例:Optional[X]
和 Union[X, None]
是等价的。
Callable
我们知道, Python 中的函数和类的区别并不明显。只要实现了对应的接口,类实例也可以是可调用的。
如果不关心对象的具体类型,只要求是可调用的,那么可以这样写:
from typing import Callable class Foo: def __call__(self): print('I am foo') def bar(): print('I am bar') def hello(a: Callable): a() # 类型检查通过 hello(Foo()) # 同样通过 hello(bar)
Literal
即字面量。它在定义简单的枚举值时非常好用,比如:
from typing import Literal MODE = Literal['r', 'rb', 'w', 'wb'] def open_helper(file: str, mode: MODE) -> str: ... open_helper('/some/path', 'r') # 成功 open_helper('/other/path', 'typo') # 失败
Protocol
即协议。我们通常说一个对象遵守了某个”协议“,意思是这个对象实现了”协议“中规定的属性或者方法。
比如下面这个例子:
from typing import Protocol class Proto(Protocol): def foo(self): print('I am proto') class A: def foo(self): print('I am A') class B: def bar(self): print('I am B') def yeah(a: Proto): pass # 通过,A 实现了协议中的 foo() 方法 yeah(A()) # 不通过,B 未实现 foo() yeah(B())
Any
如果你实在不知道某个类型注解应该怎么写时,这里还有个最后的逃生通道:
from typing import Any def foo() -> Any: pass
任何类型都与 Any
兼容。当然如果你把所有的类型都注解为 Any
将毫无意义,因此 Any
应当尽量少使用。
泛型
要理解泛型,首先得知道没有它时所遇到的麻烦。
假设有一个函数,要求它既能够处理字符串,又能够处理数字。那么你可能很自然地想到了 Union
。
于是写出第一版代码:
from typing import Union, List U = Union[str, int] def foo(a: U, b: U) -> List[U]: return [a, b]
这样写有个很大的弊端,就是参数的类型可以混着用(比如 a: int
且 b:str
),即便你并不想具有这样的特性。看下面这个就明白了:
# 类型检查通过 # 因为 Union[str, int] 可以是其中任意一种类型 # 即便你并不想将 str 和 int 混用 foo('Joe', 19) # 通过 foo(19, 21) # 通过 foo('Joe', 'David')
泛型就可以解决此问题。来看第二版代码:
from typing import TypeVar, List # 定义泛型 T # T 必须是 str 或 int 其中一种 T = TypeVar('T', str, int) def bar(a: T, b: T) -> List[T]: return [a, b] # 类型检查不通过 # 函数的参数必须为同一个类型"T" bar('Joe', 19) # 通过 bar(19, 21) # 通过 bar('Joe', 'David')
可以看出,泛型类似于某种模板(或者占位符),它可以很精确地将对象限定在你真正需要的类型。
让我们再看看下面这个对泛型的应用:
from typing import Dict, TypeVar # 定义泛型 K 和 V # K 和 V 的具体类型没有限制 K = TypeVar("K") V = TypeVar("V") def get_item(key: K, container: Dict[K, V]) -> V: return container[key] dict_1 = {"age": 10} dict_2 = {99: "dusai"} print(get_item("age", dict_1)) # 例1 # 类型检查通过,输出: 10 print(get_item(99, dict_2)) # 例2 # 类型检查通过,输出: dusai print(get_item("name", dict_2)) # 例3 # 类型检查失败 # 因为"name"是字符串,而dict_2的键为整型
- 代码中定义了两个泛型 K 和 V,对它两的类型没有做任何限制,也就是说可以是任意类型。
- 函数
get_item()
接受两个参数。这个函数不关心参数container
字典的键是什么类型,或者字典的值是什么类型;但它的参数container
必须是字典,参数key
必须与字典的键为同类型,并且返回值和字典的值必须为同类型。仅仅通过查看函数的类型注解,就可以获得所有这些信息。
重点来看下例3的类型检查为什么会失败:
dict_2
定义时,其键被定义为整型。get_item("name", dict_2)
调用时,"name"
为字符串,而dict_2
的键为整型,类型不一致。而类型注解中清楚表明它两应该为同一个类型K
,产生冲突。- 编辑器察觉到冲突,友好地提示你,这里可能出错了。
泛型很巧妙地对类型进行了参数化,同时又保留了函数处理不同类型时的灵活性。
再回过头来看看类型注解的作用:
def get_item(key: K, container: Dict[K, V]) -> V: # ... def get_item(key, container): # ...
上面两个函数功能完全相同,但是没有类型注解的那个,显然需要花更多的时间阅读函数内部的代码,去确认函数到底干了什么。并且它也无法利用编辑器的类型检查,在早期帮助排除一些低级错误。
总结
最后再总结下,Python 社区为什么花了很大力气,去实现了类型注解这个仅仅起”提示作用“的功能:
- 让代码模块的功能更清晰。
- 让编辑器可以帮助你尽早发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