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ector Quantization 矢量量化 [VQVAE]

http://www.mqasem.net/vectorquantization/vq.html

VQ, 即Vector Quantization,矢量量化,在多个场景下使用,如图像压缩,声音压缩,语音识别等。

Github: https://github.com/lucidrains/vector-quantize-pytorch

矢量量化方法,即Vector Quantization,其具体定义为:将一个向量空间中的点用其中的一个有限子集来进行编码的过程。

什么是VQ?

作为示例,我们在不失一般性的情况下采用二维情况下的向量。 图 1 显示了空间中的一些向量。 与每个向量簇相关联的是一个代表性代码字。 每个代码字都位于其自己的 Voronoi 区域中。 为了说明,这些区域在图 1 中用假想线分隔。 给定一个输入向量,被选择来表示它的代码字是在同一个 Voronoi 区域中的码字。

相互欧几里德距离最近的点代表为码字

欧几里德距离定义为:

VQ如何在压缩中工作?

Vevtor quantizer由两个操作组成。 第一个是编码器,第二个是解码器。 编码器采用输入向量并输出提供最低失真的码字索引。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评估输入向量与码本中每个码字之间的欧几里得距离,可以找到最低失真。 一旦找到最接近的码字,该码字的索引就会通过通道发送(该通道可以是计算机存储、通信通道等)。 当编码器接收到代码字的索引时,它用相关的代码字替换索引。 

在矢量量化编码中,关键是码本的建立和码字搜索算法,如果想对矢量量化有个整体的概览,强烈推荐《Handbook of Image and Video Processing》一书中Fundamentals of Vector Quantization章节。下面对矢量量化中两类典型的方法多阶段矢量量化、乘积量化以及乘积量化的改进做简单介绍。

codebook如何设计?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讨论了 VQ 的工作方式,但我们还没有讨论如何生成码本。 什么码字最能代表一组给定的输入向量? 应该选多少?

不幸的是,设计一个最能代表输入向量集的密码本是 NP 难的。 这意味着它需要在空间中穷尽搜索最佳可能的码字,并且随着码字数量的增加,搜索呈指数增长(如果你能在多项式时间内找到最佳解决方案,你的名字将永远载入史册)。 因此,我们求助于次优码本设计方案,第一个想到的是最简单的。 它以 Linde-Buzo-Gray 的名字命名为 LBG,Linde-Buzo-Gray 是这个想法的作者。 该算法类似于k-means算法。

算法如下,

  1. 确定码字数 N 或码本的大小。

2. 随机选择N个码字,将其作为初始码本。 可以从一组输入向量中随机选择初始码字。

3. 使用欧几里得距离度量将每个码字周围的向量聚类。 这是通过获取每个输入向量并找到它与每个码字之间的欧几里德距离来完成的。 输入向量属于产生最小距离的码字簇。

4. 计算新的码字集。 这是通过获取每个集群的平均值来完成的。 添加每个向量的分量并除以群集中的向量数。

重复2和3直到所有码字不再变化或者变化很小为止。

该算法是迄今为止最受欢迎的,这是由于它的简单性。 虽然它是局部最优的,但速度很慢。 它慢的原因是因为对于每次迭代,确定每个聚类需要将每个输入向量与码本中的所有码字进行比较。

典型的方法:

下面对矢量量化中两类典型的方法多阶段矢量量化、乘积量化以及乘积量化的改进做简单介绍。

1、多阶段矢量量化:

多阶段矢量量化(Multi-Stage Vector Quantization,MSVQ)也称为残差矢量量化(Residual Vector Quantization, RVQ),它是一种思想,即将编码任务分解为一系列级联过程。级联过程可以用下图直观的展示出来:

如上图所示,对于待量化的向量x,经过一级量化器quantizer1后,得到的量化残差为r1 = x – C1b1,其中C1为一级量化器的码本,b1为x经过一级量化器quantizer1后的表示结果,将一级量化误差r1作为二级量化器的输入,后面过程与此类似。通过这种级联量化的量化方式,当构建的量化器为无穷个时,x可以被这无穷个码本精确表示。上图右侧子图比较直观的描绘了x被多个码本逐步近似的过程。

上述 C1、C2、…、Ci、… 这些码本在构建的时候,可以采用KMeans等方式得到各个量化器的码本。以上面构建的4个级联的码本为例,当得到码本C1、C2、C3、C4后,x量化的结果即可用[b1, b2, b3, b4]表示。对于xq查询向量与x距离的计算,在计算xq与 C1、C2、…、Ci、… 之间的内积距离表后,可以通过查表的方式,获取到非对称距离。

这种多阶段级联的矢量量化方式,相比单阶段一次性量化,极大的降低了码本在训练过程中消耗的计算资源。举个例子,4个阶段的MSVQ,每阶段用KMeans只需构建构建256大小的码本,则对空间分割构建的cell数目为256256256256,效率是很高的,但是如果采用单阶段一次性量化构建4294967296大小的码本,这个码本根本没法用KMeans聚出来。此外在计算距离的时候,采用4阶段的MSVQ方式,只需计算4256次距离的计算构成距离表,然后采用查表方式计算距离,而单阶段一次性量化需要计算4294967296次的距离计算。MSVQ的进一步加速版本是倒排MSVQ,将一级码本视为倒排链,从而构建倒排结构,构建MSVQ倒排结构。

我们可以将MSVQ类比成“深度加深”的过程,下面介绍的非常经典的乘积量化方法,可以为“宽度加宽”的过程。

2、乘积量化:

乘积量化(Product Quantization,PQ)是Herve Jegou在2011年提出的一种非常经典实用的矢量量化索引方法,在工业界向量索引中已得到广泛的引用,并作为主要的向量索引方法,在Fasis有非常高效的实现。乘积量化的核心思想是分段(划分子空间)和聚类,或者说具体应用到ANN近似最近邻搜索上,KMeans是PQ乘积量化子空间数目为1的特例。PQ乘积量化生成码本和量化的过程可以用如下图示来说明:

在训练阶段,针对N个训练样本,假设样本维度为128维,我们将其切分为4个子空间,则每一个子空间的维度为32维,然后我们在每一个子空间中,对子向量采用K-Means对其进行聚类(图中示意聚成256类),这样每一个子空间都能得到一个码本。这样训练样本的每个子段,都可以用子空间的聚类中心来近似,对应的编码即为类中心的ID。如图所示,通过这样一种编码方式,训练样本仅使用的很短的一个编码得以表示,从而达到量化的目的。对于待编码的样本,将它进行相同的切分,然后在各个子空间里逐一找到距离它们最近的类中心,然后用类中心的id来表示它们,即完成了待编码样本的编码。

正如前面所说的,在矢量量化编码中,关键是码本的建立和码字的搜索算法,在上面,我们得到了建立的码本以及量化编码的方式。剩下的重点就是查询样本与dataset中的样本距离如何计算的问题了。

在查询阶段,PQ同样在计算查询样本与dataset中各个样本的距离,只不过这种距离的计算转化为间接近似的方法而获得。PQ乘积量化方法在计算距离的时候,有两种距离计算方式,一种是对称距离,另外一种是非对称距离。非对称距离的损失小(也就是更接近真实距离),实际中也经常采用这种距离计算方式。下面过程示意的是查询样本来到时,以非对称距离的方式(红框标识出来的部分)计算到dataset样本间的计算示意:

具体地,查询向量来到时,按训练样本生成码本的过程,将其同样分成相同的子段,然后在每个子空间中,计算子段到该子空间中所有聚类中心得距离,如图中所示,可以得到4*256个距离,这里为便于后面的理解说明,可以把这些算好的距离称作距离表。在计算库中某个样本到查询向量的距离时,比如编码为(124, 56, 132, 222)这个样本到查询向量的距离时,我们分别到距离表中取各个子段对应的距离即可,比如编码为124这个子段,在第1个算出的256个距离里面把编号为124的那个距离取出来就可,所有子段对应的距离取出来后,将这些子段的距离求和相加,即得到该样本到查询样本间的非对称距离。所有距离算好后,排序后即得到我们最终想要的结果。

从上面这个过程可以很清楚地看出PQ乘积量化能够加速索引的原理:即将全样本的距离计算,转化为到子空间类中心的距离计算。比如上面所举的例子,原本brute-force search的方式计算距离的次数随样本数目N成线性增长,但是经过PQ编码后,对于耗时的距离计算,只要计算4*256次,几乎可以忽略此时间的消耗。另外,从上图也可以看出,对特征进行编码后,可以用一个相对比较短的编码来表示样本,自然对于内存的消耗要大大小于brute-force search的方式。

在某些特殊的场合,我们总是希望获得精确的距离,而不是近似的距离,并且我们总是喜欢获取向量间的余弦相似度(余弦相似度距离范围在[-1,1]之间,便于设置固定的阈值),针对这种场景,可以针对PQ乘积量化得到的前top@K做一个brute-force search的排序。

3、倒排乘积量化

倒排PQ乘积量化(IVFPQ)是PQ乘积量化的更进一步加速版。其加速的本质逃不开在最前面强调的是加速原理:brute-force搜索的方式是在全空间进行搜索,为了加快查找的速度,几乎所有的ANN方法都是通过对全空间分割,将其分割成很多小的子空间,在搜索的时候,通过某种方式,快速锁定在某一(几)子空间,然后在该(几个)子空间里做遍历。在上一小节可以看出,PQ乘积量化计算距离的时候,距离虽然已经预先算好了,但是对于每个样本到查询样本的距离,还是得老老实实挨个去求和相加计算距离。但是,实际上我们感兴趣的是那些跟查询样本相近的样本(姑且称这样的区域为感兴趣区域),也就是说老老实实挨个相加其实做了很多的无用功,如果能够通过某种手段快速将全局遍历锁定为感兴趣区域,则可以舍去不必要的全局计算以及排序。倒排PQ乘积量化的”倒排“,正是这样一种思想的体现,在具体实施手段上,采用的是通过聚类的方式实现感兴趣区域的快速定位,在倒排PQ乘积量化中,聚类可以说应用得淋漓尽致。

倒排PQ乘积量化整个过程如下图所示:

在PQ乘积量化之前,增加了一个粗量化过程。具体地,先对N个训练样本采用KMeans进行聚类,这里聚类的数目一般设置得不应过大,一般设置为1024差不多,这种可以以比较快的速度完成聚类过程。得到了聚类中心后,针对每一个样本x_i,找到其距离最近的类中心c_i后,两者相减得到样本x_i的残差向量(x_i-c_i),后面剩下的过程,就是针对(x_i-c_i)的PQ乘积量化过程,此过程不再赘述。

在查询的时候,通过相同的粗量化,可以快速定位到查询向量属于哪个c_i(即在哪一个感兴趣区域),然后在该感兴趣区域按上面所述的PQ乘积量化距离计算方式计算距离。

4、最优乘积量化

最优乘积量化(Optimal Product Quantization, OPQ)是PQ的一种改进版本。其改进体现在,致力于在子空间分割时,对各子空间的方差进行均衡。在具体实现的时候,我们可以将Optimal的过程实现为一个组件。

通常,用于检索的原始特征维度较高,所以实际在使用PQ等方法构建索引的时候,常会对高维的特征使用PCA等降维方法对特征先做降维处理,这样降维预处理,可以达到两个目的:一是降低特征维度;二是在对向量进行子段切分的时候要求特征各个维度是不相关的,做完PCA之后,可以一定程度缓解这个问题。但是这么做了后,在切分子段的时候,采用顺序切分子段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借用ITQ中的一个二维平面的例子加以说明:

如上面a图所示,对于PCA降维后的二维空间,假设在做PQ的时候,将子段数目设置为2段,即切分成x和y两个子向量,然后分别在x和y上做聚类(假设聚类中心设置为2)。对a图和c图聚类的结果进行比较,可以明显的发现,a图在y方向上聚类的效果明显差于c图,而PQ又是采用聚类中心来近似原始向量(这里指降维后的向量),也就是c图是我们需要的结果。这个问题可以转化为数据方差来描述:在做PQ编码时,对于切分的各个子空间,我们应尽可能使得各个子空间的方差比较接近,最理想的情况是各个子空间的方差都相等。上图a图中,x和y各个方向的方差明显是差得比较大的,而对于c图,x和y方向各个方向的方差差不多是比较接近的。

为了在切分子段的时候,使得各个子空间的方差尽可能的一致,Herve Jegou在Aggregating local descriptors into a compact image representation中提出使用一个正交矩阵来对PCA降维后的数据再做一次变换,使得各个子空间的方差尽可能的一致。其对应的待优化目标函数见论文的第5页,由于优化该目标函数极其困难,Herve Jegou使用了Householder矩阵来得到该正交矩阵,但是得到的该正交矩阵并不能很好的均衡子空间的方差。

OPQ致力于解决的问题正是对各个子空间方差的均衡。具体到方法上,OPQ借鉴了ITQ的思想,在聚类的时候对聚类中心寻找对应的最优旋转矩阵,使得所有子空间中各个数据点到对应子空间的类中心的L2损失的求和最小。OPQ在具体求解的时候,分为非参求解方法和带参求解方法,具体为:

  • 非参求解方法。跟ITQ的求解过程一样。
  • 带参求解方法。带参求解方法假设数据服从高斯分布,在此条件下,最终可以将求解过程简化为数据经过PCA分解后,特征值如何分组的问题。在实际中,该解法更具备高实用性。

从上面可以看到,倒排乘积量化IVFPQ可以视为1阶段的MSVQ和PQ的结合版本,而OPQ是PQ对子空间方差均衡的改进。基于这样一种普适性的视角,可以构建一种矢量量化框架,MSVQ、PQ、OPQ中的O,都是该矢量量化框架中的基础组件,通过这些组件的组合,我们可以敏捷的得到上面介绍方法的各种实现。

AudioLM

A Language Modeling Approach to Audio Generation

Paper:https://google-research.github.io/seanet/audiolm/examples/

Github: https://github.com/lucidrains/audiolm-pytorch

谷歌开发音频生成模型,创造似真实声音的AI语音。近日,谷歌又开发出一种音频生成 AI。此名为 AudioLM 的模型只通过收听音频即可生成逼真的语音和音乐。

AI 生成的音频其实很常见,像生活中用到的语音助手使用自然语言处理声音。OpenAI 曾开发名为 Jukebox 的 AI 音乐系统也令人印象深刻。但过去用 AI 生成音频,大都需要人们提前准备转录和标记基于文本的训练数据,这需要耗费极大时间和人力。而谷歌在其官方博文中表示:“AudioLM 是纯音频语言模型,无须借助文本来训练,只是从原始音频中进行学习。”

相较之前的类似系统,AudioLM 生成的音频在语音语法、音乐旋律等方面,具有长时间的一致性和高保真度。9 月 7 日,相关论文以《AudioLM: 一种实现音频生成的语言建模方法》(AudioLM: a Language Modeling Approach to Audio Generation)为题提交在 arXiv 上。正如音乐从单个音符构建复杂的音乐短语一样。生成逼真的音频需要以不同比例表示的建模信息。而在所有这些音阶上创建结构良好且连贯的音频序列是一项挑战。据了解,音频语言模型 AudioLM 的背后利用了文本到图像模型的进步来生成音频。

近年来,在大量文本上训练的语言模型,除了对话、总结等文本任务,也在高质量图像上展示出优秀的才能,这体现了语言模型对多类型信号进行建模的能力。但从文本语言模型转向音频语言模型,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比如,文本和音频之间不是一一对应关系。同一句话可以有不同风格的呈现方式。此外,谷歌还在其官网提到:“音频的数据速率要更高,用数十个字符就可表示的书面句子,其音频波形通常含有几十万个值。”

为解决这些问题,研究人员采用了语义和声学两种音频令牌。语义令牌(语义标记来自音频框架 w2v-BERT)捕获语音、旋律等局部依赖性和语法、和声等全局长期结构。但是,语义令牌创建的音频保真度较差。因此谷歌还利用了由 SoundStream 神经编解码器生成的声学令牌,该令牌捕获音频波形的详细信息。
在经过对音频序列的声学属性、结构等分别进行建模,以及用精细声学模型为语音添加生动特征几个步骤后,声学令牌被送到 SoundStream 解码器以再建波形。
谷歌还展示 AudioLM 的一般适用性,在被要求继续语音或音乐,并生成在训练期间未看到的新内容时,AudioLM 实现了效果流畅、风格接近的音频生成。特别是,使用 AudioLM 生成的钢琴音乐比使用现有 AI 技术生成的钢琴音乐听起来更自然,后者感觉往往很混乱。

为了生成逼真的钢琴音乐,AudioLM 必须在钢琴键被击中时捕捉每个音符中包含的许多微妙的振动,生成的音乐还必须在一段时间内保持其节奏与和声。对此,在卡内基梅隆大学研究计算机生成音乐的教授罗杰·丹嫩伯格(Roger Dannenberg)对媒体提到,AudioLM 在重新创造人类音乐中固有的一些重复模式方面出奇地擅长,或表明它正在学习某种结构的多个层次。

AudioLM 经过训练,可以了解哪些类型的声音片段经常一起出现,并且反向使用该过程来生成句子。除了音乐,它还可以模仿原始说话者的口音和节奏,并能学习口语中固有的停顿和感叹等特点。经测试,AudioLM 生成的语音与真实语音几乎无法区分。

据了解,AudioLM 远远超出了语音的范围,可以模拟任意音频信号。这可方便扩展到其他类型的音频,以及将 AudioLM 集成到编码器-解码器框架中,以执行文本到语音转换或语音到语音转换等条件任务。然后,更自然的语音生成技术,可以用作视频和幻灯片的背景音轨,帮助改善在医疗等环境下工作的可访问性工具和机器人。

未来,研究团队还希望创造更复杂的声音,就像一个乐队使用不同的乐器,或模仿热带雨林中嘈杂的声音。

OpenAI 开源语音识别模型 Whisper & 相关应用

Robust Speech Recognition via Large-Scale Weak Supervision

https://github.com/openai/whisper

Blog:https://openai.com/blog/whisper/

论文精度

OpenAI Whisper 

拥有 GTP-3 语言模型,并为 GitHub Copilot 提供技术支持的人工智能公司 OpenAI 近日开源了 Whisper 自动语音识别系统,Open AI 强调 Whisper 的语音识别能力已达到人类水准。

Whisper 是一个自动语音识别(ASR,Automatic Speech Recognition)系统(transformer模型),OpenAI 通过从网络上收集了 68 万小时的多语言(98 种语言)和多任务(multitask)监督数据对 Whisper 进行了训练。OpenAI 认为使用这样一个庞大而多样的数据集,可以提高对口音、背景噪音和技术术语的识别能力。除了可以用于语音识别,Whisper 还能实现多种语言的转录,以及将这些语言翻译成英语。OpenAI 开放模型和推理代码,希望开发者可以将 Whisper 作为建立有用的应用程序和进一步研究语音处理技术的基础。

Overview of our approach. A sequence-to-sequence Transformer model is trained on many different speech processing tasks,
including multilingual speech recognition, speech translation, spoken language identification, and voice activity detection

Whisper 执行操作的大致过程:

输入的音频被分割成 30 秒的小段、转换为 log-Mel 频谱图,然后传递到编码器。解码器经过训练以预测相应的文字说明,并与特殊的标记进行混合,这些标记指导单一模型执行诸如语言识别、短语级别的时间戳、多语言语音转录和语音翻译等任务。

相比目前市面上的其他现有方法,它们通常使用较小的、更紧密配对的「音频 – 文本」训练数据集,或使用广泛但无监督的音频预训练集。因为 Whisper 是在一个大型和多样化的数据集上训练的,而没有针对任何特定的数据集进行微调,虽然它没有击败专攻 LibriSpeech 性能的模型(著名的语音识别基准测试),然而在许多不同的数据集上测量 Whisper 的 Zero-shot(不需要对新数据集重新训练,就能得到很好的结果)性能时,研究人员发现它比那些模型要稳健得多,犯的错误要少 50%。

目前 Whisper 有 9 种模型(分为纯英文和多语言),其中四种只有英文版本,开发者可以根据需求在速度和准确性之间进行权衡,以下是现有模型的大小,及其内存要求和相对速度:

Whisper的表现因语言而异。下图显示了使用largeV2模型使用Fleurs数据集的语言进行细分。

论文:稳健的语音识别通过大规模的弱监督

弱监督的意思是指我们的语音数据是有标号的,但是标号的可行度不是那么高,质量一般这也是,这也是作者能够采集到近70万h的数据的原因。(在样本数量和质量之间做权衡)

摘要

我们研究了互联网上的大量的训练好的的语音处理系统的功能。当把我们的数据集扩大到680,000小时,且是一个多语言和多任务监督训练时,最终的模型可以与在标准数据集训练好的其他模型相比具有相同的效果,但whisper无需进行任何微调,在面对新数据集时候无需微调。与人类相比,模型具有准确性和鲁棒性。我们正在发布模型和推理代码,以作为在强大语音处理上进一步工作的基础。

引言

目前主流的语音识别方法是先进行大规模的无监督预训练(Wav2Vec 2.0),比如, Wav2Vec 采集了1000000h的无标签训练数据,先用这些数据进行预训练一个编码器(使用对比学习 or 字训练),encoder能够对语音数据做一个很好的编码,然后在面向下游任务时,可以在标准训练集中做微调(只需要几十小时的数据就可),这样比只在标准数据集上训练的结果好很多。

这些预训练好的语音编码器能够学习到语音的一个高质量表示,但是用无监督方法训练的编码器仍然需要训练一个解码器,需要用带标签的数据来微调,微调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如果不需要微调就好了,这也是本文要做的工作。此外,过去的工作缺乏一个很好的解码器,这是一个巨大的缺陷,而语音识别系统就是应该是“out of box”,也就是拿来即用。

有监督学习很多方法是把多个有监督的数据集合并成一个大的数据集,这样确实保证比在单个数据集上的准确性和泛化性都要好,但是之前的工作最多也就是5000h的数据集,跟之前的100万h的无监督数据集相比差的太多。

顺着这个思路,如果我们把数据集的标号放松一下,就会获得个更多的数据集。在数量和质量之间做权衡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比如在yutube上采集视频和字幕作为数据集,为了追求样本的多样性和数量,稍微降低一点质量也是可以的。因此本文就是把弱监督数据集扩展到了68万h,并将模型取名whisper.

方法

数据处理:不需要对标号做任何后处理。从互联网中采集到的数据多种多样,比如声音的环境、录制的设备、说话的人、语言。这样让模型更加稳健,但是对应的我们希望标号质量应该要一致,因此需要做一个过滤系统,把一些质量差的文本删除(一般是一些机器自动生成的文本,如果使用其作为标号,那训练出来的模型效果也不会很好)、去重等等。训练数据30s以及对应的标号作为一个样本。

数据部分是本文最核心的贡献。由于数据够多,模型够强,本文模型直接预测原始文本,而不经过任何标准化(standardization)。从而模型的输出就是最终识别结果,而无需经过反向的文本归一化(inverse text normalization)后处理。所谓文本归一化包括如将所有单词变小写,所有简写展开,所有标点去掉等操作,而反向文本归一化就是上述操作的反过程。在 Whisper 中,这些操作统统不用,因为数据足够多,可以覆盖所有的情况。

在本文收集的语音数据中,包含了不同环境、不同语言、不同说话人等多样的数据,这有助于训练出文件的语音识别系统。然而,文本标签的多样性对模型的学习是一种阻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文使用了几种自动过滤方法,来提高文本标签的质量。

  • 首先,收集自互联网的语音识别数据,很有可能文本标签就是来自现有的语音识别系统的识别结果。之前有研究工作表明,在训练数据中混有机器生成的标签数据会损害模型的性能。为此,本文根据机器识别结果的一些特点,过滤掉了这些数据
  • 另外,本文对数据中语音所属语言和文本所属语言进行检测。如果文本是非英语的其他语言,则要求语音也必须是同种语言;如果文本是英语,则语音可以是任何语言(因为本文方法中有一个其他语言到英语的翻译任务)。
  • 本文用一个语音识别模型在收集的数据上进行测试,发现在一些错误率极高的数据中,存在音频信息不完整、字幕声音不匹配等低质量数据,这些数据同样会被过滤掉。

另外,可能在收集的数据中含有标准语音识别数据集中的内容,为了避免对测试结果产生影响,这部分数据同样需要去掉。

最后,将音频切分为 30s 的片段,配上对应文本,得到训练数据。

2、模型

由于我们的工作重点是研究大规模监督预训练的语音识别能力,因此我们使用现成的架构来避免将我们的发现与模型改进混淆。具体来说就是使用最原始的encoder-decoder Transformer (Vaswani et al., 2017)模型作为网络。将所有音频重新采样至16,000 Hz,80通道的Mel频谱图表示,其步幅为10毫秒。对于特征归一化,我们将输入归一化到-1和1之间,整个训练数据集的平均值约为零。

输入(80*3000)在送入transformer之前先经过卷积层(kernel=3),主要是考虑卷积具有局部相关性,输出80*1500,降低维度。剩下的部分就是一个经典 transformer 架构。

Whisper 使用的模型改动不大,就是 Transformer 第一次提出时的 encoder-decoder 架构。Whisper 的入出侧是声音信号,声音信号的预处理是将音频文件重采样到 16000 Hz,并计算出 80 通道的梅尔频谱,计算时窗口大小为 25ms,步长为 10ms。然后将数值归一化到 -1 到 1 之间,作为输入数据。可以认为是对于每一个时间点,提取了一个 80 维的特征。之前数据处理部分提到每个音频悲切氛围 30s 的片段,这里步长为 10,所以每 30 秒有 3000 个时间点。综上,对于一个 30 秒的音频数据,我们提取到形状为 3000×80 的特征。对应到 NLP 中,可以理解为句子长度为 3000,每个词的词嵌入维度为 80

3000×80 的输入数据首先通过两个 1D 卷积层,得到 1500×80 的特征。后面的处理就是标准的 Transformer encoder-decoder结构了。将这个特征送入到 Transformer encoder 中,提取处的特征作为交叉注意力输入送给 decoder。decoder 每次预测下一个 token,其输入是对应多任务学习的一些预设 token 和 prompt。

3、核心:多任务训练

虽然语音系统主要的任务是给一段话,把里面说的词识别出来,但是实际上大部分语言识别系统来说,还需要进行其他的后处理:检测是否有人说话(VAD)、谁在说话、识别的语音文本添加标点等等。作者希望一个模型可以同时做转录、VAD、时间戳、检测等等任务

all in one的方法会带来两个问题:比如要做VAD,可能我只需要一个小模型就可以完成,但现在必须要用这个超大模型。另外,假如我这个模型在某个任务表现不好,那么我需要多添加该任务数据继续训练,但继续训练,其他任务的效果是否会受影响。

具体任务如下:

一是给定英文语音,转录成英文文本;二是给定其他语言语音,转录并翻译成英文文本;三是给定其他语言语音,转录成该语言文本;四是给定只有背景音乐的音频,识别出无人说话。

所有这些任务都由解码器预测的 token 序列表示,从而使得一个模型能够处理多个任务。这几个任务及模型输出 token 的关系可以从图中下方的图示中的 token 序列看出:在 START OF TRANSCRIPT token 之后,如果当前无人说话,则识别为 NO SPEECH 。如果有人说话,则识别出当前语音所属的语言 LANGUAGE TAG 。然后有两种可能的任务 TRANSCRIBE 还是翻译任务 TRANSLATE ,这两种任务又分为两种形式:带时间戳的和不带时间戳的,分别穿插或不穿插时间戳 token ,预测出文本 token。最后到达 EOT token,整个流程结束。

那么如何训练这些任务呢?使用的是一个prompt格式,不同的任务通过不同的tokens组合来区别的,三种:特殊控制token、文本token、时间戳token

从起点开始,有一定概率走prev这个,表示前面一段我已经转录的内容(包括文本和时间戳),也有一定概率直接走到start token,然后学习语言类别token(包括99种语言+空白),接下来分两个token(转录还是翻译),然后有分两中(是否预测时间戳),有时间戳token则需要预测这句话的开始结束时间+内容,没有时间戳的话,直接预测这三十秒的文字,最后EOT结束。这样相比bert使用不同的输出头,对应不同的损失来说。whisper多任务只需要一个输出头,一个损失函数就可以,通过控制输入的流来控制不同的任务。但这样设计也有缺陷:某个任务表现不好,需要模型完全训练,这样对其他任务来说也会有影响,牵一发动全身。

实验

作者实验的数据集是模型训练集没有使用过的,认为是zero-shot。验证标准:WER

结论

Whisper 说明在语音识别领域,对于把大规模的弱监督训练的认识还是不够,我们的模型结果说明不需要做自监督 或者自训练,只要在大规模数据集上训练好模型,推理时无需任何微调,只需要zero-shot就可以。

基于Whisper开发应用工具:

AutoCut: 通过字幕来剪切视频

github: https://github.com/mli/autocut

AutoCut 使用 Whisper 来对你的视频自动生成字幕。然后在字幕文件中你选择需要保留的句子,AutoCut 将对你视频中对应的片段裁切并保存。你无需使用视频编辑软件,只需要编辑文本文件即可完成视频剪切。

假如你录制的视频放在 2022-11-04/ 这个文件夹里。那么运行

autocut -d 2022-11-04

提示:如果你使用 OBS 录屏,可以在 设置->高级->录像->文件名格式 中将空格改成 /,即 %CCYY-%MM-%DD/%hh-%mm-%ss。那么视频文件将放在日期命名的文件夹里。

AutoCut 将持续对这个文件夹里视频进行字幕抽取和剪切。例如,你刚完成一个视频录制,保存在 11-28-18.mp4。AutoCut 将生成 11-28-18.md。你在里面选择需要保留的句子后,AutoCut 将剪切出 11-28-18_cut.mp4,并生成 11-28-18_cut.md 来预览结果。

你可以使用任何的 Markdown 编辑器。例如我常用 VS Code 和 Typora。下图是通过 Typora 来对 11-28-18.md 编辑。

全部完成后在 autocut.md 里选择需要拼接的视频后,AutoCut 将输出 autocut_merged.mp4 和对应的字幕文件。

转录某个视频生成 .srt 和 .md 结果。

autocut -t 22-52-00.mp4
  1. 如果对转录质量不满意,可以使用更大的模型,例如autocut -t 22-52-00.mp4 –whisper-model large默认是 small。更好的模型是 medium 和 large,但推荐使用 GPU 获得更好的速度。也可以使用更快的 tiny 和 base,但转录质量会下降。

剪切某个视频

autocut -c 22-52-00.mp4 22-52-00.srt 22-52-00.md
  1. 默认视频比特率是 --bitrate 10m,你可以根据需要调大调小。
  2. 如果不习惯 Markdown 格式文件,你也可以直接在 srt 文件里删除不要的句子,在剪切时不传入 md 文件名即可。就是 autocut -c 22-52-00.mp4 22-52-00.srt
  3. 如果仅有 srt 文件,编辑不方便可以使用如下命令生成 md 文件,然后编辑 md 文件即可,但此时会完全对照 srt 生成,不会出现 no speech 等提示文本。autocut -m test.srt test.mp4 autocut -m test.mp4 test.srt # 支持视频和字幕乱序传入 autocut -m test.srt # 也可以只传入字幕文件

一些小提示

  1. 讲得流利的视频的转录质量会高一些,这因为是 Whisper 训练数据分布的缘故。对一个视频,你可以先粗选一下句子,然后在剪出来的视频上再剪一次。
  2. 最终视频生成的字幕通常还需要做一些小编辑。你可以直接编辑md文件(比srt文件更紧凑,且嵌入了视频)。然后使用 autocut -s 22-52-00.md 22-52-00.srt 来生成更新的字幕 22-52-00_edited.srt。注意这里会无视句子是不是被选中,而是全部转换成 srt
  3. 最终视频生成的字幕通常还需要做一些小编辑。但 srt 里面空行太多。你可以使用 autocut -s 22-52-00.srt 来生成一个紧凑些的版本 22-52-00_compact.srt 方便编辑(这个格式不合法,但编辑器,例如 VS Code,还是会进行语法高亮)。编辑完成后,autocut -s 22-52-00_compact.srt 转回正常格式。
  4. 用 Typora 和 VS Code 编辑 Markdown 都很方便。他们都有对应的快捷键 mark 一行或者多行。但 VS Code 视频预览似乎有点问题。
  5. 视频是通过 ffmpeg 导出。在 Apple M1 芯片上它用不了 GPU,导致导出速度不如专业视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