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ed-TTS 字节跳动-高质量通用语音生成模型

A Family of High-Quality Versatile Speech Generation Models [字节跳动]

https://bytedancespeech.github.io/seedtts_tech_report/

Seed-TTS,一个大规模的自回归文本到语音(TTS)模型家族,能够生成与人类语音几乎不可区分的语音。Seed-TTS是语音生成的基础模型,具有良好的语音上下文学习能力,在说话人相似度和自然度方面的性能在客观和主观评价上都与真实人类语音相匹配。通过微调,我们在这些指标上获得了更高的主观分数。Seed-TTS提供了对各种语音属性(如情感)的上级可控性,并且能够为现实中的说话者生成高度表达性和多样化的语音。此外,我们提出了一种自蒸馏方法的语音分解,以及强化学习方法,以提高模型的鲁棒性、说话人相似性和可控性。 我们还提出了一个非自回归(NAR)的 Seed TTS模型的变体,命名为 Seed -TTSDiT,它利用了一个完全基于扩散的架构。与以前的基于NAR的TTS系统不同,Seed-TTSDiT不依赖于预先估计的音素持续时间,并且通过端到端处理来执行语音生成。我们证明了这种变体在客观和主观评价中与基于语言模型的变体具有可比性,并展示了其在语音编辑中的有效性。

图1. Seed-TTS推理流水线概述。(1)语音分词器从参考语音中学习标记。(2)自回归语言模型基于条件文本和语音生成语音令牌。(3)扩散Transformer模型以由粗到细的方式在给定生成的语音标记的情况下生成连续语音表示。(4)声学声码器从扩散输出产生更高质量的语音。

主要贡献如下:

1、Seed-TTS,这是一系列语音生成模型,能够生成高度表达性的类人语音。我们证明, Seed- TTS实现SOTA的性能在多个评估数据集。在zero-shot speech in-context learning (ICL)设置下,我们表明Seed-TTS能够生成与人类语音难以区分的鲁棒、相似和高度动态的语音。

2、提出了一种新的用于音色解耦的Seed-TTS自蒸馏扩展,并在语音转换任务中验证了SOTA的性能。

3、针对Seed-TTS模型,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RL的训练后扩展方法,从整体上提高了模型的性能。

Seed-TTS主要功能:

  • 高质量语音生成: Seed-TTS采用了先进的自回归模型和声学声码器技术、能够生成接近人类自然语音的高质量语音。模型在大量数据上进行训练,学习到丰富的语音特征和语言模式,从而能够合成清晰、流畅、自然的语音输出
  • 上下文学习: 该模型具备出色的上下文学习能力,可以在理解给定文本的上下文基础上、生成与上下文风格和语义相匹配的语音。无论是连续的对话还是单独的句子,Seed-TTS都能够保持语音的连贯性和一致性
  • 情感控制:Seed-TTS能够根据文本内容或额外的情感标签,控制生成语音的情感色彩用户可以指定语音中应表达的情感,如愤怒、快乐、悲伤或惊讶等,模型会相应地调整语音的音调、强度和节奏,以匹配所选情感比如:把情感标签加入text token 或者 作为扩散模型的条件输入
  • 语音属性可控:除了情感,Seed-TTS还允许用户控制其他语音属性,包括语调、节奏和说话风格。用户可以根据应用场景的需求,调整语音使其更正式或非正式 或者更具戏剧化效果【比如:其他语音属性加入text token 或者 作为扩散模型的条件输入
  • 零样本学习能力(Zero-shot Learnina):即使没有特定说话者的训练数据,SeedTTS也能够利用其在大量数据上训练得到的泛化能力,生成高质量的语音。此能力使得Seed-TTS能够快速适应新的说话者或语言,而无需额外的训练过程
  • 语音编辑:Seed-TTS支持对生成的语音进行编辑,包括内容编辑和说话速度编辑用户可以根据需要修改语音中的特定部分,或调整语速以适应不同的听众或应用场景。
  • 多语种支持:模型设计支持多种语言的文本输入、能够生成相应语言的语音,使得Seed-TTS可以服务于全球化的应用,满足不同语言用户的需求
  • 语音分解:Seed-TTS通过自我蒸馏方法实现了语音的属性分解。例如可以将语音的音色与其他属性(如内容和情感)分离,为语音合成提供了更高的灵活性和控制力,允许用户独立地修改和重组语音的不同组成部分

Seed-TTS 是一种基于自回归 Transformer 模型,如图 1 所示。我们的系统由四个主要构建模块组成:语音分词器、分词语言模型、分词扩散模型和声学声码器我们强调,Seed-TTS 在大量数据上进行训练(数据量级比之前最大的 TTS 系统大得多),以实现强大的泛化能力和新兴能力。

Seed-TTS方法:

Seed-TTS是基于自回归transformer-based(LLaMA:decoder only)的模型,如图1所示。我们的系统由四个主要的构建块:一个语音tokenizer,一个token语言模型,一个token扩散模型,和一个声学声码器。我们强调,Seed-TTS是在大量数据(比以前最大的TTS系统大的数量级)上训练的,以实现强大的泛化和涌现能力。

首先,语音标记器将语音信号转换为一系列语音标记,然后使用类似于 BASE TTS所描述的方法对标记语言模型进行训练。我们研究了连续和离散语音标记器,发现标记器的设计对整个系统的性能至关重要。语言模型是在成对的文本序列和语音标记上训练的。在推理过程中,模型自回归地生成语音标记。请注意,在本技术报告中,我们专注于语音生成任务,因此文本序列的损失是被掩蔽的。这些生成的标记随后由扩散模型处理,以增强声学细节。然后输出通过声学声码器处理,以预测最终的波形。

具体流程如下: 首先语音tokenizer将语音信号转换为语音token序列,在该语音token序列上训练token语言模型,我们研究了连续和离散语音token器,发现 tokenizer 的设计对整个系统的性能至关重要。语言模型在文本和语音token的配对序列上训练。在推理过程中,它自回归地生成语音token。这些生成的令牌,然后用扩散模型进行处理,以增强声学细节。输出被传递到声学声码器以预测最终波形。 声学声码器使用类似于Kumar等人【High-Fidelity Audio Compression with Improved RVQGAN】,并单独进行训练

与基于文本的语言模型类似,Seed-TTS经历三个训练阶段:预训练,微调和后训练。预训练阶段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场景和说话人的覆盖率,同时为通用语音建模建立一个强大的骨干。如前所述,在该阶段,Seed-TTS利用了比先前的语音生成模型大数量级的大量训练数据和模型规模。

微调阶段包括说话人微调和指令微调。说话人微调的重点是提高选定说话人组的表现,而指令微调的目的是提高可控性和交互性。后期训练通过RL进行,从整体上改进了模型。

我们观察到 Seed-TTS 模型相较于之前的模型有两个主要优势。首先,Seed-TTS 在不同场景下(包括如喊叫、哭泣或高度情感化的语音等具有挑战性的情境)展示了出色的语音合成自然度和表现力。在开发过程中,我们在被认为对于以前的 TTS 系统难以或无法处理的情境中对模型进行了严格测试,结果显示其相对于之前的最先进系统具有明显的优势。

其次,Seed-TTS解决了基于语言模型的TTS系统中普遍存在的稳定性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它们在现实世界中的部署。稳定性是通过token和模型设计改进、增强的训练和推理策略、数据扩充和训练后强化学习的组合来实现的。因此,Seed-TTS在测试集上实现了显著更好的鲁棒性。

作为语音生成的基础模型,Seed-TTS可以执行各种任务,例如语音ICL【 zero-shot voice continuation】,可控TTS,跨语言TTS,语音转换,音色生成和说话风格转换。

ICL(上下文学习)结果,也称为零样本语音延续。ICL 被定义为生成一个具有与短参考语音片段相同音色和韵律的全新口语表达。这些 ICL 结果是通过使用预训练的 Seed-TTS 模型对音频和文本提示进行延续而获得的。

Experiments

Zero-shot in-context learning

采用了词错误率(WER)和说话人相似度(SIM)指标进行客观评价。我们确保每个样本包含同一说话人说出的一个参考话语和一个目标话语。所提出的Seed-TTS系统用于基于参考语音生成目标文本的语音作为音频提示。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直接将合成语音与来自真实的人类的地面真实语音进行比较。参考发音的持续时间范围从3到20秒。

值得注意的是,较低的WER不一定会导致说话者相似性的主观分数提高。我们凭经验观察到,较低的WER通常表明该模型产生更“标准化”的语音,这更容易被ASR系统识别,但以牺牲其他期望的质量为代价。例如,在提示语音包含强口音或高表达力的情况下,从生成的语音获得较低的WER通常指示在模型的输出空间中具有有限变化的较不带口音的语音,这可能听起来不太自然并且当在主观评估中测量时具有降低的说话者相似性。

言语理解评估

我们通过在生成的语音上训练ASR模型来进一步验证Seed-TTS的生成质量。为此,我们生成了LibriSpeech 960小时训练集的合成版本通过“文本波洗牌”策略,并使用合成语料库从头开始训练ASR模型,然后我们使用该模型在原始LibriSpeech开发和测试集上转录语音。具体地说,我们通过采用训练集中的每个话语作为音频提示来生成训练集中的每个话语的合成版本,以使用来自训练集中的随机采样的文本来合成新句子,同时确保所有话语和文本仅被采样一次。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创建了一个合成LibriSpeech训练语料库,该语料库保持与原始语料库相同的总说话者和内容信息,以使用WeNet工具包。我们采用了12层挤压成形器作为ASR编码器和3层双向Transformer作为ASR解码器。ASR基线模型也在原始LibriSpeech训练语料库上训练。所有模型均使用相同的超参数进行训练,例如:每个模型都在LibriSpeech开发和测试集上进行了测试,结果如表2所示。

对于干净集,即,dev_cleantest_clean,使用合成数据训练的模型实现了与使用真实的数据训练的模型非常相似的ASR性能。在有噪声的dev_othertest_other集合上分别观察到1.81%和1.6%的绝对WER下降,我们推测这是由于Seed-TTS在生成过程中倾向于减少背景噪声,从而导致对噪声的鲁棒性降低。这一结果表明,在语音理解模型的开发中使用合成数据的潜力,这进一步推动了语音理解和生成的统一。

说话人相似性分析:

为了验证合成语音中音色的保真度,我们使用与上述相同的混排方法生成了 VoxCeleb1 测试集中的英语语句,并使用基于 WavLM 的说话人验证模型获取了它们的说话人嵌入。我们在图 3 中使用 t-SNE绘制了 25 位说话人真实语音和合成语音的说话人嵌入分布图。

我们观察到,同一说话者的真实语音和合成语音的嵌入可靠地聚集在一起,这表明 Seed-TTS 生成的语音在质量和说话者相似性方面与真实人类语音非常接近。

说话人微调

我们在 Seed-TTS 预训练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说话人微调(SFT)。在该实验中,我们选择了 5 位说话者(3 位女性和 2 位男性),每位说话者的语音数据时长在 1 到 10 小时之间。我们使用这些说话者的总计 20 小时的合并数据对 Seed-TTS 进行微调,并引入了一个额外的说话人索引标记,用于在推理时选择目标说话者的音色。对于这些选定的说话者,我们使用 WER(词错误率)和 SIM(相似度)客观指标以及主观 CMOS(主观质量评分)研究,评估了微调模型(Seed-TTS SFT)与基础预训练模型(Seed-TTS ICL)生成的语音效果。对于基础模型,每位说话者使用了随机采样的 20 秒语音片段作为音频提示。说话人微调实验的结果在表 3 中进行了汇报。

通过指令微调实现可控性

为了进一步增强说话人微调模型的可控性,我们尝试集成了额外的指令微调(IFT)。IFT 使模型能够灵活控制生成语音的各个方面,例如表现力、语速、风格、情感等。在本报告中,我们仅以情感控制为示例进行展示。

为了验证情感可控性,我们训练了一个类似于Chen等人的语音情感识别(SER)模型,选择了四个主要情感(即,愤怒、高兴、悲伤和惊讶),并测量了从合成语音预测情绪的准确性。我们为每种情绪生成并评估了100个话语,其中合成文本的主题被设计为与目标情绪相匹配。

结果总结于表4中。我们发现,即使没有一个明确的控制信号, Seed-TTSSFT 仍然获得了中等精度的情绪控制。我们推测这是因为该模型能够根据所提供的文本内容推断出适当的目标情感。当与附加的控制信号结合时,获得了显著提高的精度。

低延迟推理和流处理

TTS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部署从多个角度提出了一些实际挑战。例如,在基于聊天的应用中,等待时间和第一分组延迟对于用户体验是必不可少的。在时间和内存上的计算开销对于服务并发性是至关重要的。与传统TTS型号相比,Seed-TTS采用了明显更大的型号尺寸,为部署带来了额外的障碍。为了解决这些挑战,我们采用了各种技术来降低推理成本和延迟。

具体地说,我们解决了模型部署的三个方面。首先,实现了一种因果扩散结构,该结构使流处理能够在扩散模块中进行,并显著降低了处理延迟和首包延迟。 其次,我们采用稠度蒸馏(Song 等人,2023)和改进的流量匹配算法Esser 等人(2024),以降低扩散模型的计算成本。另一方面,我们研究了在语言模型侧减少内存和计算消耗的常用方法。

部署模型和离线模型之间的比较。

模型扩展

我们进一步提出了两个扩展的TTS模型,以提高其性能和扩大其适用性。首先,我们介绍了一种自蒸馏的方法,旨在增加音色的可控性。随后,我们提出使用强化学习来全面提高模型的能力。

自蒸馏的语音分解:

语音分解是指将语音分解为各种独立的、分离的属性的过程。该功能允许TTS系统灵活地合成来自不同说话者的具有不同音色、韵律和内容组合的语音,这对于零样本语音转换和因子化零样本TTS等应用至关重要。大多数现有方法通过特征工程特定损失函数或精确的网络架构调整实现属性解耦。然而,将这些方法集成到像Seed-TTS这样的通用语音生成系统中可能具有挑战性。

我们提出了一个自蒸馏方案来实现属性解耦。这种方法的核心原理是创建受控语音对,这些语音对共享大多数信息,但在一个或几个特定的目标属性上有所不同。利用这样的数据对,沿着对模型架构的微小更新,使得Seed-TTS模型能够实现高质量的属性解耦。鉴于Seed-TTS可以为几乎任何说话者生成高质量的零样本生成,生成这些具有不同目标属性的数据对是简单的。在这份报告中,我们特别强调了音色分解的过程和结果。

我们注意到,在Seed-TTS生成过程中,通过在扩散模块中引入说话人扰动,我们能够获得具有相同内容和韵律模式但音色发生变化的合成语音。我们将原始句子和音色改变的句子分别表示为 So⁢r⁢i 和 Sa⁢l⁢t 。

我们使用这些增强的合成数据对重新训练Seed-TTS系统中的扩散模型。具体地,在训练期间,从 Sa⁢l⁢t 提取的令牌被用作网络的输入。从 So⁢r⁢i 提取的音色参考也被集成为扩散输入的一部分。 该网络被优化以恢复从 So⁢r⁢i 中提取的声码器嵌入。值得注意的是, Sa⁢l⁢t 和 So⁢r⁢i 共享相同的内容和韵律,但音色不同。为了恢复 So⁢r⁢i ,网络必须忽略嵌入在来自 Sa⁢l⁢t 的令牌序列中的音色,并且仅依赖于所提供的音色嵌入。这种方法允许我们使用额外的音色参考来修改音色,同时保留原始内容和韵律。我们发现这种直接的方法使得Seed-TTS系统能够实现高质量的音色解缠结。

通过强化学习的偏好偏向

RL已被证明是文本和图像处理中的有效学习范例。我们比较了使用外部奖励模型的RL方法,如近端策略优化和REINFORCE,以及不使用外部奖励模型的RL方法,如DPO。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这两种方法都是有效的。前者允许对特定语音属性进行清晰的控制,而后者受益于更简单的实现。在本报告中,我们展示了前一种方法的有效性。

具体来说,我们使用REINFORCE来微调两个版本,这两个版本基于原始的零触发ICL模型( Seed-TTSICL ),使用不同的奖励函数: Seed-TTSRL-SIM-WER ,使用SIM和WER客观指标作为奖励,以提高说话人相似性和鲁棒性, Seed-TTSRL-SER ,使用SER模型的准确性作为奖励,以提高情感可控性。

完全基于扩散的语音生成【去除token语言模型】

提出了一种仅基于扩散的Seed-TTS模型的变体,表示为 Seed-TTSDiT 。在该变型中,我们去除了扩散模型和声学表征器【acoustic tokenizer】之间的依赖性,使得扩散模型直接将高斯噪声转换成纯粹基于输入文本的声码器的潜在表示。

在我们修改后的 Seed-TTSDiT 设计中,我们直接在扩散模型中采用端到端处理。与估计音素级持续时间相反,该模型预先估计生成的语音的总持续时间。然后优化该模型以估计音频和文本之间的局部对齐。通过这种方式, Seed-TTSDiT 可以动态调整每个音素的持续时间,从而产生高度自然的语音。

我们发现 Seed-TTSDiT 在正确训练时能够预测输入语音的适当总持续时间。然而,不是以这种方式训练,而是选择直接向模型提供总持续时间,这实现了可用于内容编辑和语速编辑的若干附加的期望属性。为此,在训练过程中,扩散模型接收音频提示、目标文本以及一段高斯噪声的片段,所有样本的总时长都相同。模型预测生成语音的潜在表示,保持相同的总时长,然后通过声码器转换成波形。

与采用生成下一个token语言建模的方法相比,纯扩散模型具有更简单的流水线。作为非流模型, Seed-TTSDiT 自然支持内容编辑的应用。在内容编辑任务中,我们屏蔽了一定比例的音频,并使用模型根据每个测试样本提供的文本恢复被屏蔽的部分。

模型应用、局限性和安全性

尽管Seed-TTS具有这些功能,但它仍有一些局限性。虽然观察到了紧急行为,但该模型有时在需要细致入微的情感和上下文理解的场景中存在局限性。此外,尽管使用大量数据进行了训练,但场景覆盖率仍有改进的空间。例如,当前的Seed-TTS模型在唱歌或给出包含背景音乐或过度噪音的提示时表现不佳,通常会产生不一致的背景,例如完全忽略音乐。

考虑到滥用可能会造成有害的社会影响,我们在相关产品中实施了多项安全程序,以防止在该模型的开发和潜在部署过程中发生滥用。例如,我们开发了一种针对语音内容和扬声器音色的多步验证方法,以确保注册音频仅包含授权用户的语音。此外,我们实现了一个多层次的水印方案,这是强制性地包括在创建的内容,如视频背景水印和内容描述中的水印的各个层次。

paraformer-工业级非自回归端到端语音识别模型

论文地址:https://arxiv.org/abs/2206.08317

代码:https://github.com/modelscope/FunASR/

摘要:

Transformers在 ASR 领域占据主导地位。虽然能够产生良好的性能,但它们使用自回归(AR)解码器来逐一生成令牌,这在计算效率上是低效的。为了加快推理速度,可以使用非自回归 (NAR) 方法,例如单步 NAR 的设计是为了实现并行生成。然而,由于输出标签之间的独立性假设,单步 NAR 的性能不如 AR 模型,尤其是在大规模语料库的情况下。改进single-step NAR 面临两个挑战:首先是准确预测输出 token 的数量并提取隐藏变量;其次,增强输出标签之间相互依赖性的建模。为了应对这两个挑战,我们提出了一种快速且准确的并行Transformer,称为 Paraformer。该模型属于单步非自回归模型。这利用基于连续积分和激发的预测器来预测令牌的数量并生成隐藏变量。然后,扫视语言模型(GLM)采样器生成语义嵌入,以增强 NAR 解码器对上下文相互依赖进行建模的能力。最后,我们设计了一种策略来生成负样本以进行最小错误率训练,以进一步提高性能。使用公共 AISHELL-1、AISHELL-2 基准和工业级 20,000 小时任务的实验表明,所提出的 Paraformer 可以达到与最先进的 AR Transformer相当的性能,并且加速超过 10 倍。

1. Paraformer使用基于CIF的predictor预测输出标签的个数并产生隐变量;【文献18】

2. GLM sampler用于产生语义向量增强非自回归模型对上下文的建模能力;【文献19】

3. 最后作者设计了一个策略产生负例,并用MWER损失训练使模型的识别能力进一步提升。【文献20】

介绍:

过去几年,端到端(E2E)模型在自动语音识别(ASR)任务上的性能已经超越了传统层级系统。存在三种流行的 E2E 方法:连接主义时间分类 (CTC)、循环神经网络转换器 (RNN-T) 和基于注意力的编码器-解码器 (AED) 。其中,AED 模型由于其卓越的识别精度而在 ASR 的 seq2seq 建模中占据主导地位。例如 Transformer 和 Conformer。虽然性能良好,但此类 AED 模型内的自回归 (AR) 解码器需要一一生成令牌,因为每个令牌都以所有先前的令牌为条件。因此,解码器的计算效率低下,并且解码时间随着输出序列长度线性增加。为了提高效率并加速推理,有人提出使用非自回归(NAR)模型并行生成输出序列。

基于推理时需要的迭代次数,NAR 模型可以分为迭代模型或单步模型。在前者中,A-FMLM 是单步自回归模型的最早尝试,旨在通过不断迭代来预测以未屏蔽标记为条件的屏蔽标记。由于需要预先定义目标令牌长度,性能受到影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Mask-CTC 和变体提出通过 CTC 解码来增强解码器输入。即便如此,这些迭代 NAR 模型需要多次迭代才能获得有竞争力的结果,限制了实践中的推理速度。最近,提出了几种单步 NAR 模型来克服这一限制。它们通过消除时间依赖性同时生成输出序列。虽然单步 NAR 模型可以显着提高推理速度,但其识别精度明显不如 AR 模型,尤其是在大规模语料库上评估时。

前面提到的单步非自回归模型主要关注如何预测输出标签的个数和准确提取隐变量。和机器翻译通过predictor预测输出标签个数相比,ASR预测输出标签个数确实比较难,因为有很多的潜在影响因素,比如说话人的语速、静音、噪音。另一方面,经过作者的观察和分析,单步非自回归模型相比自回归模型具有更多的替换错误,如下图1。作者认为缺少上下文依赖信息导致预测标签个数准确率差不多,但替换错误上升明显(AR和vanilla NAR比较),尤其是单步自回归模型的条件独立假设。另外,所有的非自回归模型都是在学术基准阅读音频上实验的,并没有验证这些模型在工业基准数据上的效果。这篇论文的目标是提升单步非自回归模型的识别效果,使其达到和自回归模型相同的水准,并在大规模工业级数据上验证。

图1

文章提出了一个又快又准的并行transformer模型,可以克服上面提到的两个挑战。首先,不像前面的基于CTC的工作,作者提出了使用基于CIF【continuous integrate-and-fire】的predictor网络评估目标长度并产生隐变量。对于第二个挑战,作者设计了基于GLM【glancing language mode】的sampler模块增强非自回归解码器对输出上下文的建模能力。这个工作受到了机器翻译工作的启发。作者另外设计了一个包含负例的策略,利用MWER损失指导模型学习提升模型性能。

Paraformer是第一个在性能上可以和自回归模型媲美,并且在大规模数据集上相比自回归模型有10倍+的推理速度提升。

方法

整体框架

如上图所示,整个框架包含五个模块:encoder、 predictor、sampler、decoder、loss function。其中Encoder和自回归模型的Encoder一样,本文使用SAN-M【multihead-attention的部分换成了san-M】和FFN,也可以使用conformer等结构。Predictor用于生成声学特征指导解码。Sampler模块使用声学特征和标签特征生成语义特征【用于学习输入的上下文内容语义信息,增强非自回归解码器对输出上下文的建模能力】。Decoder和自回归解码器相同,只不过这里是双向解码器[类似bert]。解码器包含多个SAN-M、FNN和cross MHA模块。除了CE loss,还会使用MAE loss训练predictor,MWER损失也一起参与模型训练。

整个流程阐述:
输入音频为X,长度为T;音频对应的文本标签为Y,长度为N。Encoder的输入为X,输出为H。Predictor的输入为H,输出为预测的输出标签长度N’并生成声学向量Ea。第一轮解码Decoder的输入为H和Ea,输出为Y’。图中红色虚线Pass1标记部分表示输入Ea,但是并不对这个输入进行反向传播学习。第二轮解码前会首先经过Sampler模块。Sampler模块在声学向量Ea和输出标签向量Ec之间进行采样得到语义向量Es。其中Char指的是标签Y。采样过程依赖Y和Y’之间的距离。第二轮解码Decoder的输入为H和Es,输出为Y’‘,这次进行反向传播学习。此次反向传播学习指导decoder学习上下文语音信息,同时也会指导predictor和encoder的学习。Sampler使用Y’进行距离计算不会进行反向传播学习。最后输出的Y’’会被采样为MWER训练生成负例候选。使用N和N’计算MAE。MWER、MAE和CE loss一起作为loss进行训练。
推理时,sampler模块是不激活的,并且双向并行解码器只使用声学向量Ea和隐向量H通过一轮输出最终的预测结果。尽管decoder在每次训练时会前向推理两次,但是因为在推理时只进行了一次所以并不会使计算复杂度变大。

Predictor

Predictor由两个卷基层组成,输出的float weight α 在0~1之间。作者通过累计此权重预测输出标签的长度。MAEloss定义为:

其实就是将所有α 进行了累加,加起来的长度就是预测的长度。LOSS就是真实长度和预测长度差的绝对值。作者引入了CIF机制产生声学向量。CIF是一个软的(非0/1,可以是小数)和单一对齐的,在AED模型中作为流式解决方案的实现。声学向量的生成时,CIF对权重α 进行累计,如果超过了设定的阈值β ,说明某一个声学向量的边界确定了。对边界之内的向量H根据权重α 进行缩放累计即可得到某一个声学向量。此过程重复直到结尾,可得到所有的声学向量。如下图所示:

在训练时权重α会根据N进行缩放(比如累计的α为N’,使用N/N’对所有的α 进行缩放,使用缩放后的α计算声学向量Ea。缩放是为了让的Ea维度和Ec的维度保持一致),但是在推理时无法进行缩放,导致训练和推理之间存在不一致。为了弥补这个不一致,作者提出了使用动态阈值β而不是固定阈值。计算公式如下:

下面是一个向上取整,所以分子小于等于分母,阈值β < = 1 。

Sampler 【参考字节Glancing Transformer

GLM目的就是更好的学习输出序列的上下文语义关系,利用上下文进行当前的文本预测 学习输出标签之间的依赖关系

在普通的单步非自回归模型中,优化的目标为:

然而,正如上面所说的,单步非自回归模型中的输出标签独立性假设导致模型识别效果不如自回归模型。GLM模块的loss定义如下:

其中GLM(Y,Y′)表示Sampler模块在Ea​和Ec​中选中Ec​替换Ea​对应的Y′′中token的集合;GLMˉ(Y,Y′)表示Sampler模块在Ea​和Ec​中未选中Ec​替换Ea​对应的Y′′的token的集合;GLM(Y,Y′)的定义如下:

上面公式的含义是从Ec​中采样⌈αd(Y,Y′)⌉个向量替换对应位置的Ea​,生成新的向量为Es​。其中α是控制采样率的采样因子,越大表示使用Ec​替换Ea​的概率越大。该采样概率应该在最初模型效果不好时设置的稍微大一些,然后随着整个的训练过程的进行逐渐减小。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作者简单实用汉明距离,其定义为:

也就是,最开始的时候模型学习不好,d会比较大,当模型学习越来越好时,d也逐渐减小。表示最开始训练时,使用较多的Ec​替换Ea​,也就是上下文信息更多和准确,减小模型的学习难度;当模型学习的越来越好时,使用较少的标签信息迫使模型进一步学习。

总结,sampler模块结合了标注标签向量Ec​,实现方法是随机替换Ea​中⌈αd(Y,Y′)⌉个向量生成新的含有语义的向量Es​。训练并行decoder使用语义上下文GLM(Y,Y′)预测目标标签GLMˉ(Y,Y′),使模型学习输出标签之间的依赖关系

补充Glancing Transformer 原理:

自回归模型中最为常用的训练方式是最大似然估计(MLE),不少非自回归模型也直接使用 MLE 进行训练。但是非自回归模型的输出方式是并行的,输出语句中的任何部分在输出之前都无法获得输出语句中其余词的确切值。所以直接使用 MLE 训练并行输出的非自回归模型无法有效地建模输出语句中词之间的依赖关系。值得注意的是,词之间依赖关系的建模对输出通顺的语句至关重要,拥有良好生成质量的自回归模型和多轮迭代解码的模型均对这种依赖关系进行了有效的建模。

直接训练完全并行生成来学习目标语句中词之间的依赖关系对模型并不友好。一种更为简单有效的依赖关系学习方式是根据部分输入词预测其余目标词。但是这种学习方式需要部分目标词作为输入,不符合非自回归模型并行生成的要求。作者观察到随着模型自身更好地学习到词之间的依赖关系,模型对于依赖关系的学习可以逐渐摆脱使用目标语句部分词作为输入的需求。基于以上观察,Glancing Transformer(GLAT)利用了一种 glancing language model 的方法,通过渐进学习的方式进行词之间依赖关系的建模。在渐进学习的过程中,模型会先学习并行输出一些较为简单的语句片段,然后逐渐学习整句话的单步并行生成。

具体地,在第一次解码的时候,和常规的非自回归模型一样,模型使用完全并行解码的方式输出语句。然后将第一次解码得到的输出和训练数据中的目标语句进行对比。如果输出和目标语句差距较大,说明模型在训练中难以拟合该训练样本,因此这时 GLAT 会选择提供更多目标词作为输入来帮助学习词之间依赖关系。反之,如果输出和目标语句比较接近,则模型自身已经较好地学习了如何并行生成该目标语句,所需要的目标词数量也相应减少。

在第二步解码之前,模型的解码器可以得到部分目标词作为输入,这些词的数量由第一步的解码结果所决定。这时,模型在并行输出之前可以获得部分目标词的确切值,所以在学习输出剩余目标词的过程中就可以对目标语句中词之间的依赖关系进行建模。

随着训练的进行,模型对数据拟合程度更高,因此能够更准确地生成目标语句。与此同时,需要作为解码器输入的目标语句中的词的数量会越来越少,在训练后期逐渐接近学习完全并行生成的训练场景(例如上图右边的例子)。具体的方法细节和实现方式可以参考论文。

Loss Function:

一共定义了三个loss:CE、MAE、MWER。训练时进行联合训练:

对于MWER,具体的计算公式如下:

非自回归模型使用贪婪搜索,所以只有一个输出路径。正如前面提到的,在使用MWER训练时作者使用负例采样策略通过随机遮蔽top1分值标签产生多个候选路径。

实验

实验设置

在AISHELL-1、AISHELL-2以及工业级2wh数据集上验证上述方法的效果。其中工业级的测试集有两个:普通30h、远场15h。具体的工业级语料介绍可以参考文献21和28。RTF的测试在NVIDIA tesla V100上完成。

结果如上表格。在上述两个测试集上的测试都是在ESPNET框架上实现的,不包含LM和预训练模型。
AISHELL-1 的AR baseline参考文献15,效果在所有AR模型中是最好的(排除使用更多数据知识的模型)。因为作者当前的目标是通过模型结构提升模型效果而不是通过数据。普通的NAR和Paraformer的结构相同,但是没有Sampler。

结论:
1. 普通NAR的表现超过了其它的NAR工作,比如文献15和文献12
2. 普通NAR模型的表现比AR模型稍微差一些,因为缺乏了输出标签之间的上下文信息。
3. Paraformer通过使用基于GLM的Sampler模块对普通NAR模型增强,得到了和AR模型相近的识别表现。
4. Paraformer模型在dev和test测试上的CER分别为:4.6%和5.2%,推理速度比AR基线模型快12倍

工业级2wh数据集

结果如上表格所示,进行了多个扩展实验。动态β表示2.2节中的动态阈值,CTC表示带有LM的DFSMN-CTC-sMBR系统,参考文献32。RTF在OpenNMT上进行评估。
实验有两个模型,一个41M的一个63M的。AR基线模型中attention的维度为256,和文献21一致。这里的结论和前面有所不同。

结论

  1. 可以看到在大型数据集上,普通NAR模型和AR模型的识别效果差距很大(AISHELL上差别较小)。
  2. 普通NAR模型虽然和CTC都有输出标签独立假设限制,但是普通NAR模型效果优于CTC效果。
  3. 普通NAR模型结合GLM时,效果提升。
  4. 当进一步结合MWER训练方法时,效果进一步提升。
  5. Paraformer模型效果和AR模型效果很接近,差别在相对2%以内,但是推理速度提升10倍+。
  6. Paraformer结合动态β \betaβ,效果进一步提升。因为相比固定阈值,动态阈值减少了推理和训练的不一致,更准确地提取了声学向量信息。
  7. 将模型变大时,得到了和前面相似的结论。Paraformer相比普通NAR模型效果提升;和AR模型效果相当,但是推理速度提升10倍+。
  8. Paraformer-63M和AR transformer-41M模型相比较,尽管Paraformer模型较大,但是Paraformer推理速度更快。也就是说,在远场测试集上Paraformer-63M模型相比AR transformer-41M模型,识别效果相对提升6.0%,并且推理速度提升7.4倍。 也就是,在实际生产中,可以通过使用较大的Paraformer模型达到比AR模型更好的识别效果以及更快的推理速度。

对采样因子α的超参数测试结果参见上表格。和预期相同α变大时,模型效果变好,因为在训练时提供了更多的上下文信息;然而如果该参数太大会导致训练和测试不一致。基本上,α 在0.5~1.0之间的表现比较稳定。

  1. 在小型训练集上普通NAR和AR模型的识别性能差别不大,但是在工业级大数据集上差距明显。这是第一个在大规模工业级数据上验证NAR模型效果的研究。
  2. Paraformer相比普通NAR模型识别效果相对提升11%,和精细训练的AR模型效果相当。

分析:见文章第一张图。普通NAR模型相比AR模型,插入错误多一点,但是删除错误少一点。说明普通NAR模型的predictor预测输出的标签个数较准确。然而替换错误比较多,侧面反应两者性能差距很大。作者认为这是由普通NAR模型的条件独立假设造成的。Paraformer模型相比普通NAR模型替换错误下降很多,也暗示了识别效果提升很多。作者认为这是由于GLM模块使NAR模型学习到了标签之间的依赖关系。Paraformer模型相比AR模型替换错误稍微多一些,也暗示着识别准确率稍微差一些。作者认为AR模型中基于LM的beam search解码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相比GLM效果更好。为了减少这个性能差距,作者将在未来工作中在Paraformer模型上结合外部语言模型。

个人思考/疑问

  1. MWER loss没看懂,需要看文献20.
  2. Char 的 Embedding使用的torch.nn.Embedding,直接学习嘛?还是预设值好的。
  3. 端到端语音识别中的Embedding,例如wenet框架的token 的 Embedding能不能使用NLP领域用文字训练得到的Embedding,如果能的话为啥主流的不是这种的,这个Embedding不比直接学习更好嘛?
  4. wenet的重打分架构,decoder能不能直接根据CTC N-best结果得到矫正的识别结果,相当于做矫正/纠错?
  5. Paraformer能不能直接结合在当前的wenet框架中,使用conformer那套encoder,而不是SAN-M。从文章结论看,可以使用更大的模型训练Paraformer,效果比之前的模型效果好,且推理速度快,是一个可以实践的方向。
  6. Paraformer结构能不能和wenet重打分那套结合?Pafaformer的输出替代CTC的那一支,然后再加上decoder部分的重打分。这样相当于有了两个decoder。按道理就是训练会慢,但是推理应该还好吧?可能可行。——》Paraformer输出只有一个结果,重打分啥啊。。这个做不了。但是decoder可以作为纠错模型对结果进行纠错。
  7. 作者提出的在外面再结合一个语言模型应该是可行的。

[18] L. Dong and B. Xu, “CIF: Continuous integrate-and-fire for end-to-end speech recognition,” in ICASSP 2020-2020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coustics, Speech and Signal Processing(ICASSP). IEEE, 2020, pp. 6079–6083.
[19] L. Qian, H. Zhou, Y. Bao, M. Wang, L. Qiu, W. Zhang, Y. Yu,and L. Li, “Glancing transformer for non-autoregressive neural machine translation,” arXiv preprint arXiv:2008.07905, 2020.
[20] R. Prabhavalkar, T. N. Sainath, Y. Wu, P. Nguyen, Z. Chen, C.-C. Chiu, and A. Kannan, “Minimum word error rate training for attention-based sequence-to-sequence models,” in 2018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coustics, Speech and Signal Processing (ICASSP). IEEE, 2018, pp. 4839–4843

大模型基本概念

什么是Base模型?什么是chat模型?什么是instruct?什么是4Bit?什么是AWQ模型?

大模型库中的basechatinstruct4bit等通常指的是不同类型或配置的预训练语言模型。它们的区别主要在于训练目标、用途和模型参数的精度。以下是对这些术语的解释:

1. Base 模型 (base)

  • 定义Base模型通常是指未经特定任务微调的基础预训练模型,在训练过程中最初被开发和优化的,它旨在平衡性能和资源消耗。
  • 用途这些模型通常用于进一步的微调,以适应特定任务或应用场景。如:智能对话、文本内容生成等
  • 特点:它们包含了大量通用知识,但没有针对特定任务进行优化。

2. Chat 模型 (chat)

  • 定义Chat模型专门为对话系统(聊天机器人)设计和优化
  • 用途:用于生成自然语言对话,能够理解上下文并生成连贯且有意义的回复。如:聊天机器人、智能助力
  • 特点:通常经过大量对话数据微调,具备更好的上下文理解能力和对话生成能力。

3. Instruct 模型 (instruct)

  • 定义Instruct模型是为遵循指令或完成特定任务而设计和优化的模型
  • 用途:用于执行具体指令,如回答问题、生成文本、翻译等任务。
  • 特点:经过指令数据集微调,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执行用户提供的指令。

4. 4-bit 模型 (4bit)

  • 定义:4-bit模型使用低精度(4位)进行量化,以减少内存占用和计算资源需求。
  • 用途:适用于资源受限的环境,如移动设备或嵌入式系统,同时保持较高的性能表现。
  • 特点:通过量化技术显著减少了模型大小和计算复杂度,但可能会牺牲部分精度。

5. AWQ 模型 (选择性量化)

AWQ即激活值感知的权重量化(Activation-aware Weight Quantization),是一种针对LLM的低比特权重量化的硬件友好方法。通过保护更“重要”的权重不进行量化,从而在不进行训练的情况下提高准确率。

我们的方法基于这样一个观察:权重并非同等重要,仅保护1%的显著权重可以大大减少量化误差。然后,我们建议通过观察激活而不是权重来搜索保护显著权重的最佳通道缩放。AWQ不依赖于任何反向传播或重构,因此可以很好地保留LLMs在不同领域和模态中的泛化能力,而不会过度拟合校准集。AWQ在各种语言建模和特定领域基准上优于现有工作。由于更好的泛化能力,它在面向指令调整的LMs上实现了出色的量化性能,并且首次在多模态LMs上取得了成功,论文地址

AutoAWQ 是一个易于使用的 4 比特量化模型包。 与 FP16 相比,AutoAWQ 将模型速度提高了 3 倍,并将对内存需求降低了 3 倍。 AutoAWQ 实现激活感知权重量化 (AWQ) 算法来量化 LLM。 AutoAWQ 是在 MIT 的 LLM-AWQ 基础上创建和改进的。

6、GPT-Q:GPT模型的训练后量化

GPTQ 是一种针对4位量化的训练后量化 (PTQ) 方法,主要关注GPU推理和性能。

该方法的思想是通过将所有权重压缩到4位量化中,通过最小化与该权重的均方误差来实现。在推理过程中,它将动态地将权重解量化为float16,以提高性能,同时保持内存较低。具体操作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缩放:将输入张量x除以缩放因子scale。这一步是为了将x的值范围调整到预期的量化范围。

四舍五入:将缩放后的结果四舍五入到最近的整数。这一步是为了将x的值离散化,即将其转换为整数。

限制范围:使用torch.clamp函数将四舍五入后的结果限制在0和maxq之间。这一步是为了确保量化后的值不会超出预期的量化范围。反缩放:将量化后的张量减去零点zero,然后乘以缩放因子scale。这一步是为了将量化后的值恢复到原始的值范围。

7、GGUF | GGML

GGUF是GGML的新版本。尽管 GPTQ 在压缩方面表现出色,但如果你没有运行它所需的硬件,它对 GPU 的依赖性可能会成为一个缺点。

GGUF是一种量化方法,是LLM库的C++复制品,支持多种LLM,如LLaMA系列和Falcon等。它允许用户在 CPU 上运行 LLM,同时将其部分层次转移到 GPU 上以加速运行。尽管使用 CPU 通常比使用 GPU 进行推理要慢,但对于在 CPU 或 Apple 设备上运行模型的人来说,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格式。特别是我们看到出现了更小、更强大的模型,如 Mistral 7B,GGUF 格式可能会成为一种常见的格式它提供了从2到8位精度的不同级别的量化。我们可以获取原始的LLaMA模型,将其转换为GGUF格式,最后将GGUF格式量化为较低的精度。

8、PTQ 训练后量化(Post-Training Quantization)

PTQ是一种常用于深度学习领域的量化技术。它的基本原理是在模型训练后,通过对模型进行量化,将模型的浮点数权重和激活转换为较低精度的表示,从而减小模型大小和计算复杂度,同时保持模型的精度损失较小。PTQ方法分为两类:只量化模型权重的方法和同时量化权重和激活的方法,像后面要说的AQLM就是第一类方法

9、 QAT 训练感知的量化

QAT 的基本思想是根据该层权重的精度将输入量化为较低的精度。QAT 还负责在下一层需要时将权重和输入相乘的输出转换回较高的精度。这个将输入量化为较低精度,然后将权重和输入的输出转换回较高精度的过程也称为“伪量化节点插入”。这种量化被称为伪量化,因为它既进行了量化,又进行了反量化,转换成了基本操作。

10、AQLM (Additive Quantization LM)

增量语言模型量化(AQLM)于2024年2月发布,已经集成到了HuggingFace中。现有的仅权重量化算法在技术上可以将模型权重量化到2位范围。然而,它们未能有效地保持模型的准确性。AQLM是一种新的仅权重后训练量化(PTQ)算法,为2比特/每参数范围设定了新的技术水平。与现有方法相比,它还提供了更小的基准改进,适用于3位和4位范围。具体来说,AQLM优于流行的算法如GPTQ,以及更近期但较不知名的方法如SpQR和QuIP#。

总结

  • base 模型是通用基础模型,适合进一步微调以适应特定任务。
  • chat 模型专为对话系统设计,擅长生成自然语言对话。
  • instruct 模型专为执行具体指令设计,擅长理解和执行用户提供的任务。
  • 4bit 模型通过低精度量化技术减小了内存占用和计算复杂度,适合资源受限环境。

AnyGPT:具有离散序列建模的统一多模态大语言模型

code:  https://github.com/OpenMOSS/AnyGPT
paper: https://arxiv.org/abs/2402.12226
Demos: https://junzhan2000.github.io/AnyGPT.github.io/

AnyGPT,一种任意到任意的多模态语言模型,它利用离散表示来统一处理各种模态,包括语音、文本、图像和音乐。AnyGPT可以稳定地训练,而无需对当前的大型语言模型(LLM)架构或训练范式进行任何更改。相反,它完全依赖于数据级预处理,促进新模式无缝集成到LLMs中,类似于新语言的合并。基础模型将四种模态对齐,允许不同模态和文本之间的多式联运转换。此外,我们基于各种生成模型构建了AnyInstruct数据集,其中包含任意模态相互转换的指令。它由108k个多回合对话样本组成,这些样本错综复杂地交织在各种模态中,从而使模型能够处理多模态输入和输出的任意组合。经过此数据集的训练,我们的聊天模型可以进行免费的多模式对话,其中可以随意插入多模式数据。实验结果表明,AnyGPT能够促进任何到任何多模态对话,同时实现与所有模态的专用模型相当的性能,证明离散表示可以有效且方便地统一语言模型中的多个模态。

基本模型可以执行各种任务,包括文本到图像、图像字幕、自动语音识别(ASR)、零触发文本到语音(TTS)、文本到音乐和音乐字幕。我们可以按照特定的指令格式执行推理。

所有的模态都转换为离散token

提出了一个可以统一训练的综合框架。 如图1所示,该框架由三个主要组件组成:( 1 )多模态分词器,( 2 )作为主干的多模态语言模型,以及( 3 )多模态de-tokenizer。  分词器将连续的非文本模态转换为离散的标记,这些标记随后被排列成多模态交织序列。 然后,使用下一个标记预测训练目标通过语言模型训练序列。 在推理过程中,多模态令牌被解码回其原始表示的相关的多模态token。 为了丰富生成的质量,可以部署多模态增强模块来对生成的结果进行后处理,包括语音克隆或图像超分辨率等应用。 

AnyInstruct多模态交错指令数据合成过程:

生成108k多轮对话数据,每个对话都交错包含text、speech、image、music模态的数据

1.Generation of text-based conversations incorporating multimodal elements.

•脑暴100个meta topics覆盖大量的音视元素相关场景,再用GPT-4扩展至20000个特定主题 •提示LLM生成基于这些主题的具体对话场景,由于LLM在生成多模态元素时有局限,准备了一些样例尽量包含多个模态 •根据场景使用GPT-4生成多轮对话,多模态用详细的文字进行表述’

2.用DALL-E-3、MusicGen、微软TTS API根据用户提示和模型的文本回复生成对应模态的数据。

最终包含205k图片,503k语音,113k音乐

模型预训练数据:

为了实现从任何模态到任何其他模态的生成,至关重要的是要在这些模态之间保持良好的数据一致。不幸的是,这种数据非常稀缺。为了解决这一挑战,我们构建了一个以文本为中心的双峰对齐数据集。在这里,文本是作为一个重要的中介桥梁之间的差距差距各种形式。通过将不同的模态与语言模型中的文本模态对齐,我们的目标是实现所有模态之间的相互对齐。

预训练数据分布,按令牌计数分段,内部部分指示模态,中间部分详细说明数据类型,外部部分指定单个数据集。

Image & Text :我们利用来自LAION-2B的图像-文本对(Schuhmann 等人,2022)、LAION-COCO(lai,2022 b)、LAION-Aesthetics(lai,2022 a)和JouneyDB(Pan 等人,2023年)。LAION-2B提供了与来自网络的嘈杂替代文本配对的图像,而LAION-COCO代表了其中的600 M子集,由BLIP标题。我们通过过滤文本质量、图像纵横比和剪辑得分等来细化这些数据集,产生了3亿对的高质量语料库。为了提高整体图像生成的保真度,我们用高质量的LAION-Aesthetics子集和Midjourney的合成数据集ColonneyDB补充了我们的数据。

Speech & Text :我们收集了几个大规模的英语自动语音识别(ASR)数据集,Gigaspeech  (Chen et al., 2021), Common Voice (Ardila et al., 2020), and Multilingual LibriSpeech(MLS) (Pratap et al., 2020). 共同构成了57,000小时的语音文本对语料库,涵盖了各种各样的说话人,领域和录音环境。

Music&Text:从互联网上抓取了超过一百万个音乐视频,开始了广泛的数据收集过程。核心步骤涉及使用Spotify API将这些视频的标题与相应的歌曲进行匹配。随后,我们为每个音乐音频收集了一组全面的元数据,包括视频标题、描述、关键字、播放列表名称和Spotify歌词。该元数据被格式化为JSON并输入GPT-4处理。GPT-4作为智能字幕生成器的作用至关重要;它利用嘈杂的元数据提取有意义的信息,并将其简洁地概括为连贯的句子。这种方法使我们能够为大量的音乐音频生成高质量的文本字幕,有效地减少了数据集中幻觉的发生。

Tokenization

Image Tokenizer:

使用SEED tokenizer:

ViT encoder 224x224input 16x16patches

Causal Q-Former 32token

VQ Codebook Codebook大小8192

MLP 将视觉code解码至生成空间的embedding(与unCLIP-SD对齐)

UNet decoder复原图像

Speech Tokenizer:

采用具有残差矢量量化(RVQ)的编码器-解码器架构

•RVQ 8层,每层codebook大小1024

•每秒编码为50帧,10s即500×8 •量化器第1层捕捉语义信息,
2~8层编码副语言细节 •AnyGPT中使用LLM处理第1层语义token,
其余层由声音克隆模型提供?(VALLE中表示声音主要受第1层影响),因此Speech这块新增的token数是1024

Music Tokenizer :

对于音乐,我们采用Encodec(D’efossez 等人,2022),具有使用残差矢量量化(RVQ)量化的潜在空间的卷积自动编码器,作为音乐令牌化器。

•RVQ 4层,每层codebook2048 •每秒编码为50帧 •不同之处在于LLM会依次预测每帧4层的token,然后再下一帧

Language Model Backbone

为了将多模态离散表示合并到预先训练的LLMs中,我们使用新的模态特定令牌扩展词汇表,从而扩展相应的嵌入和预测层,新合并的参数随机初始化。 来自所有模态的标记联合收割机以形成新的词汇表,其中每个模态在语言模型内被训练以在共享的表征空间中对齐。

•统一的多模态语言模型:通过特定模态的tokenizer,可以将多模态数据压缩为离散的token序列,并使用LLM的next token prediction loss训练,天然地统一各种任务形式 • •使用LLaMA-2-7B作为backbone

Multimodal Generation:

为了高质量生成采用2阶段框架,语义信息建模和感知信息建模。LLM在语义层面生成经过融合对齐的内容,然后NAR模型在感知层面将语义token转换成高保真的多模态内容,达到效果与效率间的平衡

•Image
使用Diffusion Model解码SEED tokens生成图片

•Speech
使用SoundStorm从SpeechTokenizer的semantic tokens生成acoustic tokens(LLM生成第1层,SoundStorm生成2~7层?),再用SpeechTokenizer解码生成语音
具备Zero-shot的声音克隆功能

•Music
使用Encodec解码生成音频

Instruction Tuning

实验:

局限性和未来工作:

任意到任意多模式LLM基准测试:任何对任何多模态大型语言模型(LLMs)领域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然而,缺乏一个专门的基准来评估模型在多个维度上的能力,以及减轻潜在风险,这是一个相当大的挑战。因此,必须制定一个全面的基准。

增强LLMs:尽管具有离散表示的多模态LLMs可以稳定地训练,但与单模态训练相比,观察到更高的损失,从而阻止了每种模态的最佳性能。改进多模态融合的潜在策略可能涉及扩展LLMs和标记器或采用混合专家(莫伊)架构,以更好地管理不同的数据并优化性能。

更好的Tokenizer:可以从各种角度来增强 Tokenizer ,包括采用上级码本训练方法,开发更具凝聚力的多模态表示,以及在各种模态中应用信息解纠缠。

更长的上下文:多模态内容,例如图像和音频,通常跨越广泛的序列。例如,AnyGPT将音乐建模限制在5秒,这大大限制了其音频输出的实际用途。此外,对于任何对任何多模态对话,扩展的上下文允许更多数量的会话交换,从而丰富交互的深度和复杂性。

AE、VAE、VQ-VAE、GAN、Diffusion-生成模型系列

深度生成模型应用于图像、音频、视频合成和自然语言处理等不同领域。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出现了不同的深度生成模型。这导致了越来越多的兴趣,比较和评估这些模型的性能和适用性,以不同的领域。在本文中,我们旨在提供深度生成模型的全面比较,包括扩散模型,生成对抗网络(GAN)和变分自动编码器(VAE)。我将回顾它们的基本原则、优点和缺点。我的目标是提供对这些模型之间的差异和相似性的清晰理解,以指导研究人员和实践者为他们的特定应用选择最合适的深度生成模型。

GAN学习生成类似于训练数据集的新数据。它由两个神经网络,一个生成器和一个判别器组成。生成器接受从正态分布中采样的随机值并生成合成样本,而判别器尝试区分真实的和生成的样本。生成器被训练为产生可以欺骗判别器的真实输出,而 判别器 被训练为正确区分真实的和生成的数据。图1的最上面一行显示了它的工作方案。

AE包含一个编码器和一个解码器。在训练时,输入图像x会被编码成一个较短的向量z,再被解码回另一幅长得差不多的图像。网络的学习目标是让重建出来的图像和原图像尽可能相似。注意该模型只能做图像压缩,无法完成图像的生成任务。AE的编码器编码出来的向量空间是不规整的。也就是说,解码器只认识经编码器编出来的向量,而不认识其他的向量。如果你把自己随机生成出来的向量输入给解码器,解码器是生成不出有意义的图片的。AE不能够随机生成图片,所以它不能很好地完成图像生成任务,只能起到把图像压缩的作用。

VAE由编码器和解码器组成。编码器将高维输入数据映射成低维表示,而解码器试图通过将该表示映射回其原始形式来重构原始高维输入数据。编码器通过预测平均值和标准偏差向量来输出潜码的正态分布作为低维表示。图1的中间行演示了它的工作。

扩散模型包括正向扩散和反向扩散过程。前向扩散是一种马尔可夫链,它逐渐向输入数据中添加噪声,直到获得白噪声。这不是一个可以学习的过程,通常需要1000个步骤。逆扩散过程的目的是将正向过程逐步反向,去除噪声以恢复原始数据。使用可训练的神经网络来实现反向扩散过程。图1的最下面一行显示了这一点。

AE 自编码器

自编码器是一种无监督学习技术,它使用神经网络来寻找给定数据分布的非线性潜在表示。神经网络由两部分组成:编码网络(encoder) z=f(x) 和解码网络(decoder) ^x=g(z) 。

从模型图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对于AutoEncoder模型,采取的是无监督训练的方式,对于输入的x经过一个Encoder层后得到一个特征向量z,再将该向量z通过一个Decoder层得到最终输出x%20%E2%80%99,通过最小化重构模型的输入x和模型的输出x%E2%80%99的误差作为损失函数训练模型得到一个较好的关于输入x的特征向量z,模型设计的初衷的获得一个对应于源数据x的一个低维特征向量z,在获得此向量的基础上可以应用在很多分类任务上,但是AE模型并不适用于生成任务。

尽管AE已经可以获得较好的向量表示,在还原任务上可以做出较好的效果,但其并不是一个生成式模型,这是因为对于一个生成模型而言,他一般需要满足两个条件限制:

1.生成模型的编码器和解码器是可以分离开的;

2.对于固定维度下任意采样出的编码,解码器都能产生一张真实且清晰的图片。

AE模型并不满足第二点的条件,举个例子来说,对于输入的全月图和半月图,通过对AE模型的训练可以很好的完成还原任务,但是我们对于二者特征向量中取一个点,对于一个正常的生成模型而言,应该生成一个介于全月和半月之间的图片。然而,对于真实的AE而言,它生成的结果要么是乱码要么就是异常模糊的图片。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呢?因为模型在训练的时候并没有显性对中间变量z的分布p(z)进行建模,在模型训练时所采用的f(z)是有限的,而对于z所处的空间存在大量f(z)外的点而言模型是并不理解的,如果像该例子随机在全月和半月中采样一个点,大概率得到不能够生成有效图片的点。

变分自编码器 (VAE)

https://zhuanlan.zhihu.com/p/34998569

在 VAE 中,encoder不再直接输出 隐向量z,而是输出 隐向量z的分布 的 均值μ 与 标准差σ,再从这个分布中采样得到 隐向量z。

AE 将输入encode成隐空间里的单个点,而 VAE 则是将输入encode成隐空间里的分布(distribution)。

从encode单个点变成encode一个分布,这样就不太容易有空隙(gap)了。但是,训练过程中,为了尽可能减小 reconstruction loss,模型会学成:均值μ 相差很远,标准差σ 很小。这样一来,VAE 就跟 普通的AE 差不多了,仍然容易有空隙。而我们希望学到的 隐空间Z 是连续、稠密、聚在一团而又能很好分开(distinct)不同标签的。

为了避免这个问题,就在损失函数中加入了KL loss。这样,loss = reconstruction loss + KL loss。 KL loss 是 方差为μ,标准差为σ的分布N(μ, σ²) 与 标准正态分布N(0, 1) 的 KL散度(KL散度可以衡量两个概率分布之间的距离)。加入了 KL loss 后,隐空间Z 就会呈正态分布聚在一团。

VQ-VAE:向量量化

量化自编码器

VQ-VAE 与 VAE 的主要区别是:VAE 想学到 连续(continuous)的隐空间,而 VQ-VAE 想学到 离散(discrete)的隐空间。

VQ-VAE 通过向网络添加离散的 codebook 组件来扩展标准自编码器。codebook 是与相应索引关联的向量列表。它用于量化自编码器的瓶颈;将编码器网络的输出与 codebook 的所有向量进行比较,并将欧氏距离最接近的 codebook 向量喂给解码器。

这个 argminargmin 操作有点令人担忧,因为它相对于编码器是不可微分的。但在实践中,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将 decoder 的梯度直接传递给 encoder (encoder 和 codebook 向量的梯度设置为1,其他 codebook 向量梯度设置为0)。

然后,解码器的任务是重构来自该量化矢量的输入,就像在标准自编码器公式中那样。

生成多个codes

当解码器只能接受一组 codebook 向量作为输入时,人们怎么能指望它产生大量多样化的图像呢?

我们需要为每个训练点提供一个唯一的离散值,以便能够重建所有数据。如果情况确实如此,那么模型难道不会通过将每个训练点映射到不同的离散 code 来记住数据吗?

如果编码器只输出一个矢量,这的确会成为问题,但在实际的 VQ-VAE 中,编码器通常会产生一系列矢量。例如,对于图像,编码器可能会输出一个32×32 的矢量网格,每个网格都被量化,然后将整个网格送到解码器。所有向量都被量化为相同的 codebook,因此离散值的数量不会改变,但是通过输出多个codes,我们能够成倍地增加解码器可以构造的数据点的数量。

例如,假设我们正在处理图像,我们有一个尺寸为512的密码本,我们的编码器输出一个 32×32 的矢量网格。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解码器可以输出 51232×32=29216 个不同图像!

当然,模型仍然可以记住训练数据,但是通过编码器中嵌入正确的归纳偏差(即对图像使用conv-net)和使用正确的隐变量结构(即用于图像的 32×32 网格),模型应该能够学习到一个很好地表示数据的离散空间。

VQ-VAE使用了如下方式关联编码器的输出与解码器的输入:假设嵌入空间已经训练完毕,对于编码器的每个输出向量ze(x),找出它在嵌入空间里的最近邻zq(x),把ze(x)替换成zq(x)作为解码器的输入。

学习 Codebook

就像编码器和解码器网络一样,codebook 通过梯度下降来学习的。理想情况下,我们的编码器将输出一个接近学习到的 codebook 向量。这里本质上存在一个双向问题:学习与编码器输出对齐的 codebook 向量和学习与codebook 向量对齐的编码器输出。

这两个问题可以通过向损失函数添加项来解决。整个VQ-VAE 损失函数是:

在这里,我们使用与上一节中相同的符号,sg[x]sg[x] 代表“停止梯度”。

第一项是标准的重构损失;第二项是 codebook 对齐损失,其目标是使所选的 codebook 矢量尽可能接近编码器输出。编码器输出有一个停止梯度运算符,因为这项仅用于更新 codebook。第三项与第二项类似,但它将停止梯度放在 codebook 向量上,因为它旨在更新编码器输出,让其尽可能接近 codebook 向量。这项称为codebook 损失,其对总体损失的重要性由超参数 ββ 调整。当然,如果有多个,则最后两项在模型的每个量化向量输出上取平均值。

这个损失函数基本上完成了我们对 VQ-VAE 的描述。

这样,我们可以完整地训练一个 VQ-VAE,能够重构一组不同的图像,这些图像与下图中的原始图像不同。我们还可以训练 VQ-VAE 来重构其他模态,如音频或视频。

优化编码器和解码器

为了优化编码器和解码器,我们先来制订一下VQ-VAE的整体优化目标。由于VQ-VAE其实是一个AE,误差函数里应该只有原图像和目标图像的重建误差。

VQ-VAE使用了一种叫做”straight-through estimator”的技术来完成梯度复制。这种技术是说,前向传播和反向传播的计算可以不对应。你可以为一个运算随意设计求梯度的方法。基于这一技术,VQ-VAE使用了一种叫做sg(stop gradient,停止梯度)的运算:

也就是说,前向传播时,sg里的值不变;反向传播时,sg按值为0求导,即此次计算无梯度。(反向传播其实不会用到式子的值,只会用到式子的梯度。反向传播用到的loss值是在前向传播中算的)。

GAN

GAN(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是一种由生成器和判别器组成的对抗性模型。生成器试图生成与真实数据相似的数据,而判别器则试图区分真实数据和生成器生成的数据。两个模型通过对抗训练来提高自己的性能,最终生成器可以生成高质量的数据。

Diffusion

Diffusion Models是一种基于概率的生成模型,它通过模拟数据的扩散过程来生成新的数据。这种模型的核心思想是将已有的数据视为初始状态,然后通过不断迭代的扩散过程,逐步生成新的数据。Diffusion Models的优势在于其理论基础较为严密,其背后的数学推导和概率理论较为深入。这使得Diffusion Models在一些特定的数据生成任务上具有较好的表现。

相比GAN来说,扩散模型训练更稳定,而且能够生成更多样的样本,OpenAI的论文Diffusion Models Beat GANs on Image Synthesis也证明了扩散模型能够超越GAN。简单来说,扩散模型包含两个过程:前向扩散过程反向生成过程,前向扩散过程是对一张图像逐渐添加高斯噪音直至变成随机噪音,而反向生成过程是去噪音过程,我们将从一个随机噪音开始逐渐去噪音直至生成一张图像,这也是我们要求解或者训练的部分。

扩散模型包括两个过程:前向过程(forward process)反向过程(reverse process),其中前向过程又称为扩散过程(diffusion process),如下图所示。无论是前向过程还是反向过程都是一个参数化的马尔可夫链(Markov chain),其中反向过程可以用来生成数据,这里我们将通过变分推断来进行建模和求解。

模型设计:

可以选择采用AutoEncoder架构来作为噪音预测模型。DDPM所采用的模型是一个基于residual block和attention block的U-Net模型。如下所示:

U-Net属于encoder-decoder架构,其中encoder分成不同的stages,每个stage都包含下采样模块来降低特征的空间大小(H和W),然后decoder和encoder相反,是将encoder压缩的特征逐渐恢复。U-Net在decoder模块中还引入了skip connection,即concat了encoder中间得到的同维度特征,这有利于网络优化。DDPM所采用的U-Net每个stage包含2个residual block,而且部分stage还加入了self-attention模块增加网络的全局建模能力。 另外,扩散模型其实需要的是T个噪音预测模型,实际处理时,我们可以增加一个time embedding(类似transformer中的position embedding)来将timestep编码到网络中,从而只需要训练一个共享的U-Net模型。具体地,DDPM在各个residual block都引入了time embedding,如上图所示。

ChatTTS

https://github.com/2noise/ChatTTS/blob/main/docs/cn/README.md
https://2noise.com/
https://github.com/libukai/Awesome-ChatTTS
  1. 对话式 TTS: ChatTTS 针对对话式任务进行了优化,能够实现自然且富有表现力的合成语音。它支持多个说话者,便于生成互动式对话。
  2. 精细的控制: 该模型可以预测和控制精细的韵律特征,包括笑声、停顿和插入语。
  3. 更好的韵律: ChatTTS 在韵律方面超越了大多数开源 TTS 模型。我们提供预训练模型以支持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

数据集和模型

  • 主模型使用了 100,000+ 小时的中文和英文音频数据进行训练。
  • HuggingFace 上的开源版本是一个在 40,000 小时数据上进行无监督微调的预训练模型。
###################################
# Sample a speaker from Gaussian.

rand_spk = chat.sample_random_speaker()
print(rand_spk) # save it for later timbre recovery

params_infer_code = ChatTTS.Chat.InferCodeParams(
    spk_emb = rand_spk, # add sampled speaker 
    temperature = .3,   # using custom temperature
    top_P = 0.7,        # top P decode
    top_K = 20,         # top K decode
)

###################################
# For sentence level manual control.

# use oral_(0-9), laugh_(0-2), break_(0-7) 
# to generate special token in text to synthesize.
params_refine_text = ChatTTS.Chat.RefineTextParams(
    prompt='[oral_2][laugh_0][break_6]',
)

wavs = chat.infer(
    texts,
    params_refine_text=params_refine_text,
    params_infer_code=params_infer_code,
)

###################################
# For word level manual control.

text = 'What is [uv_break]your favorite english food?[laugh][lbreak]'
wavs = chat.infer(text, skip_refine_text=True, params_refine_text=params_refine_text,  params_infer_code=params_infer_code)
torchaudio.save("output2.wav", torch.from_numpy(wavs[0]), 24000)

模型组成:LlamaModel、DVAE(VQVAE)、VOCOS声码器

文本控制

  • 1. Input Text : 需要转换的文本,支持中文和英文混杂
  • 2. Refine text : 是否对文本进行口语化处理
  • 3. Text Seed : 配置文本种子值,不同种子对应不同口语化风格
  • 4. 🎲 : 随机产生文本种子值
  • 5. Output Text : 口语化处理后生成的文本

音色控制

  • 6. Timbre : 预设的音色种子值
  • 7. Audio Seed : 配置音色种子值,不同种子对应不同音色
  • 8. 🎲 : 随机产生音色种子值
  • 9. Speaker Embedding : 音色码,详见 音色控制

情感控制

  • 10. temperate : 控制音频情感波动性,范围为 0-1,数字越大,波动性越大
  • 11. top_P :控制音频的情感相关性,范围为 0.1-0.9,数字越大,相关性越高
  • 12. top_K :控制音频的情感相似性,范围为 1-20,数字越小,相似性越高

系数控制

  • 13. DVAE Coefficient : 模型系数码
  • 14. Reload : 重新加载模型系数

播放控制

  • 15. Auto Play : 是否在生成音频后自动播放
  • 16. Stream Mode : 是否启用流式输出
  • 17. Generate : 点击生成音频文件
  • 18. Output Audio : 音频生成结果
  • 19. ↓ : 点击下载音频文件
  • 20. ▶️ : 点击播放音频文件

示例控制

  • 21. Example : 点击切换示例配置

快速体验

网址类型
Original Web原版网页版体验
Forge WebForge 增强版体验
LinuxPython 安装包
Samples音色种子示例
Cloning音色克隆体验

热门分支

功能增强

项目Star亮点
jianchang512/ChatTTS-ui提供 API 接口,可在第三方应用中调用
6drf21e/ChatTTS_colab提供流式输出,支持长音频生成和分角色阅读
lenML/ChatTTS-Forge提供人声增强和背景降噪,可使用附加提示词
CCmahua/ChatTTS-Enhanced支持文件批量处理,以及导出 SRT 文件
HKoon/ChatTTS-OpenVoice配合 OpenVoice 进行声音克隆

功能扩展

项目Star亮点
6drf21e/ChatTTS_Speaker音色角色打标与稳定性评估
AIFSH/ComfyUI-ChatTTSComfyUi 版本,可作为工作流节点引入
MaterialShadow/ChatTTS-manager提供了音色管理系统和 WebUI 界面

Deepseed 深度学习优化库综述

https://github.com/microsoft/DeepSpeed

教程文档:https://www.deepspeed.ai/

DeepSpeed是一个由微软开发的开源深度学习优化库,旨在提高大规模模型训练的效率和可扩展性。它通过多种技术手段来加速训练,包括模型并行化、梯度累积、动态精度缩放、本地模式混合精度等。DeepSpeed还提供了一些辅助工具,如分布式训练管理、内存优化和模型压缩等,以帮助开发者更好地管理和优化大规模深度学习训练任务。此外,deepspeed基于pytorch构建,只需要简单修改即可迁移。DeepSpeed已经在许多大规模深度学习项目中得到了应用,包括语言模型、图像分类、目标检测等等。

DeepSpeed有四大创新支柱:

DeepSpeed提供了一系列系统创新,使大规模DL培训变得有效和高效,大大提高了易用性,并在可能的规模方面重新定义了DL培训景观。这些创新,如ZeRO,3D-Mecelism,DeepSpeed-MoE,ZeRO-Infinity等都属于DeepSpeed-Training支柱。了解更多:DeepSpeed-Training

DeepSpeed汇集了张量、流水线、专家和ZeRO-parallelism等并行技术的创新,并将其与高性能自定义推理内核、通信优化和异构内存技术相结合,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实现推理,同时实现无与伦比的延迟、吞吐量和成本降低。这种推理系统技术的系统组成DeepSpeed-Inference。了解更多:DeepSpeed-Inference

为了进一步提高推理效率,DeepSpeed为研究人员和从业者提供了易于使用和灵活组合的压缩技术,以压缩他们的模型,同时提供更快的速度,更小的模型大小,并显着降低压缩成本。此外,SoTA在压缩方面的创新,如ZeroQuant和XTC,都包含在DeepSpeed-Compression支柱下。了解更多:DeepSpeed-Compression

DeepSpeed库将DeepSpeed训练、推理和压缩支柱中的创新和技术实现并打包到一个易于使用的开源存储库中。它允许在单个训练,推理或压缩管道中轻松组合多种功能。DeepSpeed库被DL社区广泛采用,并已用于启用一些最强大的模型(请参阅DeepSpeed采用)。

Model Implementations for Inference(MII)是一个开源的存储库,通过减轻应用复杂系统优化技术的需求,使所有数据科学家都可以访问低延迟和高吞吐量的推理。开箱即用,MII为数千种广泛使用的DL模型提供支持,使用DeepSpeed-Inference进行优化,可以使用几行代码进行部署,同时与其香草开源版本相比,实现了显着的延迟减少。

DeepSpeed已与几种不同的流行开源DL框架集成,例如:

https://huggingface.co/docs/transformers/deepspeed

https://www.zhihu.com/people/deepspeed

FunAudioLLM:人类和LLMs之间自然交互的语音理解和生成基础模型

https://funaudiollm.github.io/  [阿里团队]
arxiv.org/abs/2407.04051

[Paper] [Code] [Modelscope:SenseVoiceCosyVoice] [HuggingFace: SenseVoice]

我们介绍FunAudioLLM,本报告介绍了FunAudioLLM,这是一个旨在增强人类与大型语言模型之间的自然语音交互的框架(LLMs)。其核心是两个创新模型:SenseVoice用于高精度多语言语音识别,情感识别和音频事件检测;CosyVoice用于多语言,音色和情感控制的自然语音生成。SenseVoice具有极低的延迟并支持50多种语言,而CosyVoice在多语言语音生成、零触发语音生成、跨语言语音克隆和指令遵循功能方面表现出色。与SenseVoice和CosyVoice相关的模型已经在Modelscope和Huggingface上开源,沿着相应的训练,推理和微调代码发布在GitHub上。 通过将这些模型与LLMs集成,FunAudioLLM可以实现语音翻译、情感语音聊天、交互式播客和富有表现力的有声读物叙述等应用,从而推动语音交互技术的发展。

SenseVoice支持多语言语音识别,其训练时间超过30万小时。具体来说,SenseVoice-Small在推理方面非常高效,其中识别延迟小于80 ms,分别比Whisper-Small和Whisper-large快5倍和15倍以上,SenseVoice-Large支持50多种语言的高精度ASR。此外,SenseVoice支持丰富的转录,包括最先进的情感识别、音频事件检测、反向文本标准化(Pusateri 等人,2017)和标点符号(Chen 等人,2020年)。

语音生成模型,CosyVoice,可以生成多语言的语音,这是超过17万小时和五种语言,包括中文(ZH),英语(EN),日语(JP),广东话(Yue)和韩语(KO)的训练。CosyVoice生成的样本可以实现低于2%的WER和超过75%的说话人相似度,达到人类平价的质量水平。CosyVoice支持零样本上下文学习,这使得语音克隆只需要3秒的提示语音。音色、情感、韵律和风格可以在语言内部或跨语言复制。我们还发布了一个指令模型,它可以控制说话者身份,说话风格(例如,情感)和其他具有自然纹理指令的细粒度语言特征。

Speech-to-Speech Translation:

通过集成SenseVoice、LLMs和CosyVoice,我们可以毫不费力地执行语音到语音翻译(S2ST)。

Emotional VoiceChat 情感语音聊天:

通过集成SenseVoice、LLMs和CosyVoice,我们可以开发一个情感语音聊天应用程序。

Interactive Podcast 互动播客:通过集成SenseVoice,一个基于LLM的多智能体系统,具有实时世界知识,以及CosyVoice,我们可以创建一个交互式播客。

有声书:通过LLMs的分析能力来构建和识别书籍中的情感,并将其与CosyVoice合成,我们实现了具有增强表现力的有声读物。

CosyVoice:

在推理阶段概述CosyVoice模型。概括地说,CosyVoice包括一个自回归Transformer,用于为输入文本生成相应的语音标记,一个基于ODE的扩散模型,流匹配,用于从生成的语音标记重建Mel频谱,以及一个基于HiFiGAN的声码器,用于合成波形。虚线模块在特定模型用途中是可选的,例如跨语言、SFT推理等。[论文]

图1:所提出的CosyVoice模型的概述。(a)演示了 𝒮3
标记器,其中虚线模块仅在训练阶段使用。(b)是CosyVoice的示意图,由文本到令牌LLM和令牌到语音流匹配模型组成。 S、E和T表示“start of sequence”、“end of sequence”和“turn of speech”标记。虚线表示推理阶段的自回归解码。(c)提供了我们的流匹配模型的放大视图,该模型以概率密度路径上的时间步长 t处的说话者嵌入 𝐯、语义标记 μ、掩蔽语音特征 X~和中间状态 Xt为条件。
图2:(a)零触发上下文学习和(B)跨语言语音克隆的序列构建。LID表示目标语言标识符。

CosyVoice由四个组件组成,即文本编码器、语音分词器[ speech tokenizer]、大语言模型和条件流匹配模型。具体地说,文本编码器用于对齐文本和语音token的语义空间,而  speech tokenizer 用于提取语义记号,如图1(a)所示。我们采用一个大的语言模型来学习整个文本编码和语音标记序列,将TTS重新表述为一个给定文本作为提示的自回归序列生成问题。然后,如图1(c)所示,利用条件流匹配模型,通过最佳路径上的去噪过程将语音令牌转换为Mel频谱图 。2020)用于以所生成的Mel频谱图作为输入来合成波形。

语音的受监督语义令牌 [ speech tokenizer] :

采用有监督的自动语音识别(ASR)模型来导出用于语音的有监督的语义语音( 𝒮3 )分词器。该模型是我们专有的SenseVoice ASR模型的微调版本。它接受了多语言音频数据的训练,并具有丰富的音频内容理解能力。 与原始ASR模型不同,我们将编码器分为两部分,并在它们之间插入矢量量化层。给定Mel频谱图 X 作为输入,其经历位置编码和 Encoder1 以获得上下文感知表示 H :

然后,一个矢量量化器(VQ)参与获得离散令牌。 对于帧 l 处的隐藏表示 𝐡l ,码本 C 中的最近嵌入的索引被视为该时间步处的语音令牌 μl :

语音令牌的对应码本嵌入被用作量化的隐藏表示 H¯={𝐜μ1,𝐜μ2,…,𝐜μL} ,并通过剩余的编码器层 Encoder2 :

 在 Encoder2 之后,接下来是基于transformer的ASR解码器,预测文本标签的后验概率:

TTS的大型语言模型:

我们将TTS任务表述为具有大型语言模型的自回归语音令牌生成问题(LLM)。对于LLM,序列构建是最重要的事项,其构建如下:

S and E denote the start and end of sequence, respectively.T is “turn of speech” tokens. 𝐯 is a speaker embedding vector extracted from the speech X with a pre-trained voice-print model2. The text encodings Y¯={𝐲¯u}u⁣∈⁣[1:U] is obtained by passing the text through a Byte Pair Encoded (BPE) tokenizer and text encoder:

由于文本和语音标记位于不同的语义层,因此文本编码器用于对齐它们的语义空间并有利于LLM建模。 在文本编码和语音标记 {μl}l⁣∈⁣[1:L] 之间插入开始标识符T报告问题,语音标记 {μl}l⁣∈⁣[1:L] 是用2.1中描述的监督语义标记器提取的。在训练阶段,我们采用教师强迫方案,其中左移序列作为模式输入,原始序列作为期望输出。 注意,在训练期间仅考虑语音标记的交叉熵损失和:

Optimal-transport Conditional Flow Matching:

在CosyVoice中,采用最优传输条件流匹配模型(OT-CFM)来学习Mel谱图的分布,并以生成的语音令牌为条件从其生成样本。 与扩散概率模型(DPM)相比,OT-CFM可以实现更好的性能,具有更简单的梯度,更容易的训练和更快的生成.

  在连续时间归一化流(CNF)中,从先验分布 p0⁢(X) 到Mel谱图 q⁢(X) 的数据分布构造概率密度路径。 概率密度路径由依赖于时间的矢量场 νt⁢(X):[0,1]×ℝL∗D→ℝL∗D 定义,其通过以下常微分方程(ODE)生成流 ϕt :

流匹配模型(The flow matching model)用于估计条件概率 P(S|X, v, Sref)。其中,X 和 v 分别表示语音片段和说话人嵌入,S 和 Sref 分别表示目标和参考语音的梅尔频谱。该模型使用卷积 Transformer U-Net 来确定最优传输 ODE 中先验分布与目标分布之间的矢量场。在推理阶段,只需五到十次迭代即可生成令人满意的梅尔频谱图。此外,还采用无分类器指导技术,通过屏蔽 70% 到 100% 的前置特征条件来增强上下文学习能力。

在从预测的梅尔频谱图合成波形时,我们使用改进的 HiFTNet 声码器,以支持流式生成。

可以实现的任务:

(a)零触发上下文学习和(B)跨语言语音克隆的序列构建。LID表示语言标识符。

Multi-lingual Voice Generation 【多语言的语音合成】

Zero-shot In-context Generation 零样本上下文生成

CosyVoice模型具有零触发的上下文学习能力,允许仅用简短的参考语音样本复制任意语音。这个过程需要仔细构造令牌语言模型(LM)的输入序列,如图2所示。 对于同一语言的提示语音和输入文本,我们将它们合并成一个统一的输入,将提示语音标记视为预生成的。利用该输入序列,自回归LM迭代地预测后续令牌,直到其遇到针对前一元素的“序列结束”令牌E。 然而,当提示语音和输入文本在语言上不同时,我们省略与提示相关联的文本和标记,以防止原始语言的韵律特征影响目标语言。 重要的是要注意,提示文本(对应于提示语音的内容)可以通过人工注释或ASR模型(如SenseVoice)转录。与提示文本类似,提示令牌是使用 𝒮3 tokenizer从提示语音中提取的。在生成语音标记之后,它们被附加在提示标记之后,形成流匹配模型的复合条件。此外,说话人嵌入和梅尔声谱图的提示语音,以进一步提高音色和环境的一致性。

Instructed Voice Generation指令语音生成:

Speaker Identity Control、细粒度控制、Style Control、情感丰富的声音生成、Speaker Fine-tune、Speaker Interpolation

为了进一步实现对CosyVoice的可控性,我们尝试集成额外的指令微调(Ji 等人,2023年)。CosyVoice-instruct扩展了CosyVoice-base,具有增强的后续功能。具体地说,它支持对诸如说话人身份(即,说话者的特征)、说话风格(包括情感、性别、语速和音调)以及细粒度的副语言特征。这些功能包括插入笑声、呼吸、边笑边说以及强调某些单词的能力。

SenseVoice:

SenseVoice 是具有音频理解能力的音频基础模型,包括语音识别(ASR)、语种识别(LID)、语音情感识别(SER)和声学事件分类(AEC)或声学事件检测(AED)。提出了具有不同大小和架构的两个模型以适应不同的要求:SenseVoice-Small,用于快速语音理解的仅编码器语音基础模型,以及SenseVoice-Large,编码器-解码器(Vaswani 等人,2017)语音基础模型,用于更准确的语音理解,支持更多语言。

SenseVoice模型概述。SenseVoice是一个语音基础模型,具有多种语音理解功能,包括ASR、LID、SER和AED。SenseVoice-Small是一种用于快速语音理解的仅编码器语音基础模型,SenseVoice-Large是一种编码器-解码器语音基础模型,用于更准确的语音理解,支持更多语言。

𝐞LID 、 𝐞SER 、 𝐞AEC 、 𝐞ITN/NoITN 是四个特殊标记的嵌入:

⟨LID⟩ 表示LID任务。如果 ⟨LID⟩ 被放置 ,则模型被训练以预测输出的对应位置处的语言标记。 在训练阶段,我们根据概率0.8用真实语言标记随机替换 ⟨LID⟩ ,以便模型可以预测语言标记,或者在推理阶段配置指定的语言标记。

⟨SER⟩ 表示SER任务。如果 ⟨SER⟩ 被放置,则训练模型以预测输出的对应位置处的语音情感标签。

⟨AEC⟩ 表示AEC任务。如果 ⟨AEC⟩ 被放置 ,则模型被训练以预测输出的对应位置处的音频事件标签。

⟨ITN⟩ 或 ⟨NoITN⟩ 指定转录样式。如果提供了 ⟨ITN⟩ ,则模型被训练为使用反向文本规范化(ITN)和标点符号进行转录。如果提供了 ⟨NoITN⟩ ,则模型被训练为在没有ITN和标点符号的情况下转录。

在训练阶段,利用交叉熵损失对LID、SER和AEC任务进行优化。ASR任务使用CTC损失来优化

SenseVoice-Large是一个自回归编码器-解码器模型,用于多语言ASR和多语音理解任务。与Whisper类似(拉德福 等人,2023),SenseVoice-Large通过解码器的输入令牌序列来指定任务。具体来说,我们通过分别包括 ⟨LID⟩ 、 ⟨SER⟩ 、 ⟨AED⟩ 令牌来指定是否预测具有时间戳的语言、语音情感和音频事件。与SenseVoice-Small相比,SenseVoice-Large的优势在于转录准确性和支持大量语言(50+)。

SenseVoice 专注于高精度多语言语音识别、情感辨识和音频事件检测

  • 多语言识别: 采用超过 40 万小时数据训练,支持超过 50 种语言,识别效果上优于 Whisper 模型。
  • 富文本识别:
    • 具备优秀的情感识别,能够在测试数据上达到和超过目前最佳情感识别模型的效果。
    • 支持声音事件检测能力,支持音乐、掌声、笑声、哭声、咳嗽、喷嚏等多种常见人机交互事件进行检测。
  • 高效推理: SenseVoice-Small 模型采用非自回归端到端框架,推理延迟极低,10s 音频推理仅耗时 70ms,15 倍优于 Whisper-Large。
  • 微调定制: 具备便捷的微调脚本与策略,方便用户根据业务场景修复长尾样本问题。
  • 服务部署: 具有完整的服务部署链路,支持多并发请求,支持客户端语言有,python、c++、html、java 与 c# 等。

推理效率:

表1. 比较了SenseVoice、Paraformer和Whisper的模型结构、参数规模、支持的语言和推理效率。SenseVoice-small采用非自回归架构,与Whisper相比,它在推理效率方面具有显着优势。

性能评测:

我们在开源基准数据集(包括AISHELL-1、AISHELL-2、Wenetspeech、Librisepeech和Common Voice)上比较了SenseVoice和Whisper的多语言识别性能和推理效率。使用A800机器进行推理效率评估。SenseVoice-small采用非自回归端到端架构,推理延迟极低-与Whisper-small相比快7倍,与Whisper-large相比快17倍。

1、文本识别:[在开源基准数据集(包括 AISHELL-1、AISHELL-2、Wenetspeech、Librispeech 和 Common Voice)上比较了 SenseVoice 与 Whisper 的多语言语音识别性能和推理效率。在中文和粤语识别效果上,SenseVoice-Small 模型具有明显的效果优势。]

2、情感识别

SenseVoice也可以用于离散情感识别。支持快乐、悲伤、愤怒和中立。我们在7个流行的情感识别数据集上对其进行了评估。SenseVoice-Large可以在大多数数据集上接近或超过SOTA结果,即使没有目标语料库微调。

由于目前缺乏被广泛使用的情感识别测试指标和方法,我们在多个测试集的多种指标进行测试,并与近年来 Benchmark 上的多个结果进行了全面的对比。所选取的测试集同时包含中文 / 英文两种语言以及表演、影视剧、自然对话等多种风格的数据,在不进行目标数据微调的前提下,SenseVoice 能够在测试数据上达到和超过目前最佳情感识别模型的效果。

我们还在测试集上对多个开源情感识别模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SenseVoice-Large 模型可以在几乎所有数据上都达到了最佳效果,而 SenseVoice-Small 模型同样可以在多数数据集上取得超越其他开源模型的效果。

3、事件检测

SenseVoice-Small和SenseVoice-Large模型都可以检测到语音中的音频事件,包括音乐、掌声、笑声。SenseVoice-Large可以预测音频事件的开始和结束位置,而SenseVoice Small只能预测音频中发生了什么(只有一个事件),但是,它可以检测更多的事件,例如在人机交互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咳嗽,打喷嚏,呼吸和哭泣。

尽管 SenseVoice 只在语音数据上进行训练,它仍然可以作为事件检测模型进行单独使用。我们在环境音分类 ESC-50 数据集上与目前业内广泛使用的 BEATS 与 PANN 模型的效果进行了对比。SenseVoice 模型能够在这些任务上取得较好的效果,但受限于训练数据与训练方式,其事件分类效果专业的事件检测模型相比仍然有一定的差距。

限制:

1、SenseVoice有一些需要解决的局限性。首先,对于资源不足的语言,ASR性能通常要低得多。其次,SenseVoice不是为流式转录而设计的。因此,未来的工作可能会集中在开发基于SenseVoice的流式语音理解模型。

2、CosyVoice也有一些限制。首先,它支持的语言数量有限。虽然它可以根据明确的指令表达情感和说话风格,但它不能根据文本的语义内容推断出适当的情感或风格。此外,CosyVoice在唱歌时表现不佳。在保持声音原有音色的同时,实现富有表现力的情感变化仍有改进的空间。

3、另一个限制是FunAudioLLM中的两个创新模型没有使用LLMs进行端到端的训练。这种流水线方法可能会引入错误传播,这可能会影响整体性能。

sensevoice 推理代码:

    def inference(
        self,
        data_in,
        data_lengths=None,
        key: list = ["wav_file_tmp_name"],
        tokenizer=None,
        frontend=None,
        **kwargs,
    ):


        meta_data = {}
        if (
            isinstance(data_in, torch.Tensor) and kwargs.get("data_type", "sound") == "fbank"
        ):  # fbank
            speech, speech_lengths = data_in, data_lengths
            if len(speech.shape) < 3:
                speech = speech[None, :, :]
            if speech_lengths is None:
                speech_lengths = speech.shape[1]
        else:
            # extract fbank feats
            time1 = time.perf_counter()
            audio_sample_list = load_audio_text_image_video(
                data_in,
                fs=frontend.fs,
                audio_fs=kwargs.get("fs", 16000),
                data_type=kwargs.get("data_type", "sound"),
                tokenizer=tokenizer,
            )
            # print(audio_sample_list)
            time2 = time.perf_counter()
            meta_data["load_data"] = f"{time2 - time1:0.3f}"
            speech, speech_lengths = extract_fbank(
                audio_sample_list, data_type=kwargs.get("data_type", "sound"), frontend=frontend
            )
            time3 = time.perf_counter()
            meta_data["extract_feat"] = f"{time3 - time2:0.3f}"
            meta_data["batch_data_time"] = (
                speech_lengths.sum().item() * frontend.frame_shift * frontend.lfr_n / 1000
            )

        speech = speech.to(device=kwargs["device"])
        speech_lengths = speech_lengths.to(device=kwargs["device"])
        print("speech", speech.shape, speech_lengths)
        language = kwargs.get("language", "auto")
        language_query = self.embed(
            torch.LongTensor(
                [[self.lid_dict[language] if language in self.lid_dict else 0]]
            ).to(speech.device)
        ).repeat(speech.size(0), 1, 1)
        print("language_query", language_query.shape)
        use_itn = kwargs.get("use_itn", False)
        textnorm = kwargs.get("text_norm", None)
        if textnorm is None:
            textnorm = "withitn" if use_itn else "woitn"
        textnorm_query = self.embed(
            torch.LongTensor([[self.textnorm_dict[textnorm]]]).to(speech.device)
        ).repeat(speech.size(0), 1, 1)
        print("textnorm_query", textnorm_query.shape)
        speech = torch.cat((textnorm_query, speech), dim=1)
        speech_lengths += 1
        print("speech_add_textnorm", speech.shape, speech_lengths)
        event_emo_query = self.embed(torch.LongTensor([[1, 2]]).to(speech.device)).repeat(
            speech.size(0), 1, 1
        )
        print("event_emo_query", event_emo_query.shape)
        input_query = torch.cat((language_query, event_emo_query), dim=1)
        print("input_query", input_query.shape)
        speech = torch.cat((input_query, speech), dim=1)
        speech_lengths += 3
        print("speech_final", speech.shape, speech_lengths)

        # Encoder
        encoder_out, encoder_out_lens = self.encoder(speech, speech_lengths)
        print("encoder_out", encoder_out.shape, encoder_out_lens)
        if isinstance(encoder_out, tuple):
            encoder_out = encoder_out[0]

        # c. Passed the encoder result and the beam search

        # 束搜索和CTC解码
        ctc_logits = self.ctc.log_softmax(encoder_out)

        results = []
        b, n, d = encoder_out.size()
        if isinstance(key[0], (list, tuple)):
            key = key[0]
        if len(key) < b:
            key = key * b
        for i in range(b):

#对每个 batch 样本提取 CTC logits 输出的前 encoder_out_lens[i] 帧。
#使用 argmax 找到每个时间步概率最大的类别 ID (yseq)。
#使用 torch.unique_consecutive 去除连续的重复类别 ID(CTC 解码中的常见步骤,用于去除重复的符号)。
            x = ctc_logits[i, : encoder_out_lens[i].item(), :]
            yseq = x.argmax(dim=-1)
            yseq = torch.unique_consecutive(yseq, dim=-1) # 使用 torch.unique_consecutive 去除连续的重复类别 ID(CTC 解码中的常见步骤,用于去除重复的符号)

            ibest_writer = None
            if kwargs.get("output_dir") is not None:
                if not hasattr(self, "writer"):
                    self.writer = DatadirWriter(kwargs.get("output_dir"))
                ibest_writer = self.writer[f"1best_recog"]

#使用 mask 去掉 CTC 解码中的 blank ID。
#将整数 ID 列表转化为对应的字符或单词(通过 tokenizer.decode)。
            mask = yseq != self.blank_id
            token_int = yseq[mask].tolist()

            # Change integer-ids to tokens
            text = tokenizer.decode(token_int)

            result_i = {"key": key[i], "text": text}
            results.append(result_i)

            if ibest_writer is not None:
                ibest_writer["text"][key[i]] = text

        return results, meta_data

CTC使用blank id来对齐不同长度的输入和输出:

  • 在语音识别等任务中,输入的语音帧数往往远多于输出的字符数。CTC 通过引入 blank ID 来解决这个问题,使模型能够生成对齐(alignment),从而允许输入长度大于输出长度。
  • blank 用来表示在某个时间步模型没有输出任何字符,或者保持上一个字符的状态不变。

去除重复和冗余:

  • 语音帧与字符之间的对齐并不是一一对应的,CTC 会允许模型在多个时间步中输出相同的字符,同时在其他时间步输出 blank
  • 解码过程中,当遇到连续的相同字符时,只保留第一个字符,忽略重复出现的字符和 blank,这帮助去除冗余。
  • 例如,模型输出可能是 [a, blank, blank, a, a, blank, t, blank, blank],最终解码结果会变为 "a, t"

NCCL–多卡训练后端[持续补充]

本文主要记录和学习pytorch后端NCCL相关的知识点,为后续大模型训练打好基础

https://docs.nvidia.com/deeplearning/nccl/user-guide/docs/overview.html

https://developer.nvidia.com/nccl

NCCL” 代表 “NVIDIA Collective Communications Library”,”NVIDIA 集体通信库“,它是一种由 NVIDIA 开发的用于高性能计算通信库。NCCL 专门设计用于加速 GPU 群集之间的通信,以便在并行计算深度学习等领域中提供更好的性能。

NVIDIA 集合通信库 (NCCL) 可实现针对 NVIDIA GPU 和网络进行性能优化的多 GPU 和多节点通信基元。NCCL 提供了 all-gather、all-reduce、broadcast、reduce、reduce-scatter、point-to-point send 和 receive 等例程,这些例程均经过优化,可通过节点内的 PCIe 和 NVLink 高速互联以及节点间的 NVIDIA Mellanox 网络实现高带宽和低延迟。

NCCL相关环境变量说明 :

【https://docs.nvidia.com/deeplearning/nccl/user-guide/docs/usage.html】

  1. NCCL_TIMEOUT:设置集合操作超时阈值,单位毫秒;如果常见超时错误,适当增大该值,但不能太大NCCL_TIMEOUT 环境变量用于设置 NCCL 集体通信操作的超时时间。通过调整这个值,你可以更好地处理网络延迟和不稳定的问题,确保 NCCL 通信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如果在集体通信过程中遇到超时问题,可以尝试调整此环境变量以解决问题。

设置超时时间:

  • NCCL_TIMEOUT 用于定义 NCCL 集体通信操作的超时时间。超时时间是 NCCL 在执行操作时等待响应的最长时间,超出此时间将触发超时错误。

解决网络问题:

  • 在高性能计算和大规模分布式训练中,网络延迟或不稳定可能导致集体通信操作超时。设置合适的 NCCL_TIMEOUT 可以帮助调节容错设置,避免训练过程中因超时错误而中断。

性能调优:

  • 根据你的集群配置和网络状况,适当调整 NCCL_TIMEOUT 可以帮助优化通信性能和稳定性。
  1. NCCL_ALGO:选择集合通信算法,如Ring, Tree;不同拓扑适合不同算法,测试选更优算法
  2. NCCL_CHUNK_SIZE:定义环形传输缓冲区大小;合理设置可提速,但也会增加内存消耗
  3. NCCL_DEBUG:打开NCCL调试日志;出现问题时打开调试,但会降低速度,不要在生产环境使用
  4. NCCL_DEBUG_FILE设置一个文件地址,变量用于将NCCL的调试日志输出到文件中。有助于调试nccl。
  5. NCCL_P2P_LEVEL:设置点对点通信优化级别;增加该值可减少P2P次数,提高某些操作效率
  6. NCCL_P2P_DISABLE:禁用点对点通信,强制使用集合通信。在某些情况下,P2P 通信可能会导致性能问题或出现错误。禁用 P2P 通信可以帮助解决这些问题。如果你遇到与 P2P 通信相关的错误或不稳定性,禁用 P2P 可能有助于恢复系统的稳定性。
  7. NCCL_PXN_DISABLE:禁用使用非本地 NIC 的节点间通信,使用 NVLink 和一个中间 GPU。建议设置成1。在PyTorch中进行跨节点all-to-all通信时,如果该环境变量是0会出现异常。
  8. NCCL_SOCKET_IFNAME:选择网络接口。
  9. NCCL_SOCKET_NTHREADS 增加它的数量可以提高socker传输的效率,但是会增加CPU的负担
  10. NCCL_NET_GDR_LEVEL:设置GPUDirect RDMA的使用级别。
  11. NCCL_MAX_NRINGS:定义支持的最大NCCL环路数。
  12. NCCL_MIN_NRINGS:定义最小环路数。
  13. NCCL_BUFFSIZE:设置scratch空间大小。
  14. NCCL_BUFFLE_SIZE 缓存数据量,缓存越大一次ring传输的数据就越大自然对带宽的压力最大,但是相应的总延迟次数会少。默认值是4M(4194304),注意设置的时候使用bytes(字节大小)
  15. NCCL_NTHREADS:设置NCCL内部使用的线程数。
  16. NCCL_VERSION:显示NCCL版本信息。
  17. NCCL_MAX/MIN_NCHANNELS 最小和最大的rings,rings越多对GPU的显存、带宽的压力都越大,也会影响计算性能
  18. NCCL_CHECKS_DISABLE 在每次集合通信进行前对参数检验校对,这会增加延迟时间,在生产环境中可以设为1.默认是0
  19. NCCL_CHECK_POINTERS 在每次集合通信进行前对CUDA内存 指针进行校验,这会增加延迟时间,在生产环境中可以设为1.默认是0
  20. NCCL_NET_GDR_LEVEL GDR触发的条件,默认是当GPU和NIC挂载一个swith上面时使用GDR
  21. NCCL_IGNORE_CPU_AFFINITY 忽略CPU与应用的亲和性使用GPU与nic的亲和性为主
  22. NCCL_IB_DISABLE:禁用InfiniBand传输。

禁用 InfiniBand: 设置 NCCL_IB_DISABLE=1 会禁用 NCCL 在 InfiniBand 设备上的使用。这意味着 NCCL 将不会利用 InfiniBand 网络进行数据传输,而是回退到其他网络接口(例如以太网或其他网络接口)。

调试和兼容性: 禁用 InfiniBand 可能用于调试目的,或在系统中 InfiniBand 网络出现问题时回退到其他网络接口。如果你遇到与 InfiniBand 相关的错误或兼容性问题,禁用 InfiniBand 可能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

  1. NCCL_IB_HCA 代表IB使用的设备:Mellanox mlx5系列的HCA设备NCCL_IB_HCA=mlx5 会默认轮询所有的设备。NCCL_IB_HCA=mlx5_0:1 指定其中一台设备。
  2. NCCL_IB_TIMEOUT 改变量用于控制InfiniBand Verbs超时。取值范围1-22。超时时间的计算公式为4.096微秒 * 2 ^ timeout,正确的值取决于网络的大小。增加该值可以在非常大的网络上提供帮助,例如 NCCL在调用ibv_poll_cq时出现错误12时。建议在大模型训练任务中设置成最大值22,可以减少不少nccl timeout异常。设置超时时间: NCCL_IB_TIMEOUT 用于控制 InfiniBand 网络操作的超时时间。通过调整这个值,你可以控制 NCCL 在遇到通信延迟或网络问题时的容忍度。解决网络问题: 在高性能计算和大规模分布式训练中,网络延迟或不稳定可能导致超时错误。调整 NCCL_IB_TIMEOUT 可以帮助你在遇到网络问题时更好地调节超时设置,避免训练过程被中断。
  1. NCCL_IB_RETRY_CNT变量控制 InfiniBand 的重试次数。建议在大模型训练任务中设置成13,尽可能多重试。
  2. NCCL_DEBUG_FILE设置一个文件地址,变量用于将NCCL的调试日志输出到文件中。有助于调试nccl。
  3. NCCL_IB_PCI_RELAXED_ORDERING启用 IB Verbs 传输的Relaxed Ordering。Relaxed Ordering可以极大地提高虚拟化环境下 InfiniBand 网络的性能。设置为 2,如果可用,自动使用Relaxed Ordering。设置为 1,强制使用Relaxed Ordering,如果不可用则失败。设置为 0,禁用使用Relaxed Ordering。默认值为 2。建议值为1

PyTorch 提速

摘自:https://github.com/lartpang/PyTorchTricks?tab=readme-ov-file

Note

原始文档:https://www.yuque.com/lart/ugkv9f/ugysgn

声明: 大部分内容来自知乎和其他博客的分享, 这里只作为一个收集罗列. 欢迎给出更多建议.

知乎回答 (欢迎点赞哦):

预处理提速

  • 尽量减少每次读取数据时的预处理操作, 可以考虑把一些固定的操作, 例如 resize , 事先处理好保存下来, 训练的时候直接拿来用。
  • 将预处理搬到 GPU 上加速。
    • Linux 可以使用 NVIDIA/DALI
    • 使用基于 Tensor 的图像处理操作。

IO 提速

使用更快的图片处理

  • opencv 一般要比 PIL 要快 。
    • 请注意,PIL 的惰性加载的策略使得其看上去 open 要比 opencv 的 imread 要快,但是实际上那并没有完全加载数据。可以对 open 返回的对象调用其 load() 方法,从而手动加载数据,这时的速度才是合理的。
  • 对于 jpeg 读取, 可以尝试 jpeg4py
  • 存 bmp 图 (降低解码时间)。
  • 关于不同图像处理库速度的讨论:Python 的各种 imread 函数在实现方式和读取速度上有何区别? – 知乎

整合数据为单个连续文件 (降低读取次数)

对于大规模的小文件读取,可以保存为一个可以连续读取的连续文件格式。可以选择考虑 TFRecord (Tensorflow) , recordIOhdf5pthn5lmdb

预读取数据

预读取下一次迭代需要的数据。使用案例:

借助内存

  • 直接载到内存里面。
    • 将图片读取后存到一个固定的容器对象中。
  • 把内存映射成磁盘。

借助固态

机械硬盘换成 NVME 固态。参考自 如何给你 PyTorch 里的 Dataloader 打鸡血 – MKFMIKU 的文章 – 知乎

训练策略

低精度训练

在训练中使用低精度 ( FP16 甚至 INT8 、二值网络、三值网络) 表示取代原有精度 ( FP32 ) 表示。

可以节约一定的显存并提速, 但是要小心一些不安全的操作如 mean 和 sum。

更大的 batch

更大的 batch 在固定的 epoch 的情况下往往会带来更短的训练时间。但是大的 batch 面临着超参数的设置、显存占用问题等诸多考量,这又是另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了。

代码层面

库设置

  • 在训练循环之前设置 torch.backends.cudnn.benchmark = True 可以加速计算。由于计算不同内核大小卷积的 cuDNN 算法的性能不同,自动调优器可以运行一个基准来找到最佳算法。当你的输入大小不经常改变时,建议开启这个设置。如果输入大小经常改变,那么自动调优器就需要太频繁地进行基准测试,这可能会损害性能。它可以将向前和向后传播速度提高 1.27x 到 1.70x。
  • 使用页面锁定内存,即在 DataLoader 中设定 pin_memory=True
  • 合适的 num_worker,细节讨论可见 Pytorch 提速指南 – 云梦的文章 – 知乎
  • optimizer.zero_grad(set_to_none=False 这里可以通过设置 set_to_none=True 来降低的内存占用,并且可以适度提高性能。但是这也会改变某些行为,具体可见文档。通过 model.zero_grad() 或 optimizer.zero_grad() 将对所有参数执行 memset,并通过读写操作更新梯度。但是,将梯度设置为 None 将不会执行 memset,并且将使用“只写”操作更新梯度。因此,设置梯度为 None 更快。
  • 反向传播期间设定使用 eval 模式并使用 torch.no_grad 关闭梯度计算。
  • 可以考虑使用 channels_last 的内存格式。
  • DistributedDataParallel代替DataParallel。对于多 GPU 来说,即使只有单个节点,也总是优先使用 DistributedDataParallel 而不是 DataParallel ,因为 DistributedDataParallel 应用于多进程,并为每个 GPU 创建一个进程,从而绕过 Python 全局解释器锁 (GIL) 并提高速度。

模型

  • 不要初始化任何用不到的变量,因为 PyTorch 的初始化和 forward 是分开的,他不会因为你不去使用,而不去初始化。
  • @torch.jit.script,使用 PyTroch JIT 将逐点运算融合到单个 CUDA kernel 上。PyTorch 优化了维度很大的张量的运算操作。在 PyTorch 中对小张量进行太多的运算操作是非常低效的。所以有可能的话,将计算操作都重写为批次(batch)的形式,可以减少消耗和提高性能。而如果没办法自己手动实现批次的运算操作,那么可以采用 TorchScript 来提升代码的性能。TorchScript 是一个 Python 函数的子集,但经过了 PyTorch 的验证,PyTorch 可以通过其 just in time(jtt) 编译器来自动优化 TorchScript 代码,提高性能。但更好的做法还是手动实现批次的运算操作。
  • 在使用混合精度的 FP16 时,对于所有不同架构设计,设置尺寸为 8 的倍数。
  • BN 之前的卷积层可以去掉 bias。因为在数学上,bias 可以通过 BN 的均值减法来抵消。我们可以节省模型参数、运行时的内存

数据

  • 将 batch size 设置为 8 的倍数,最大化 GPU 内存的使用。
  • GPU 上尽可能执行 NumPy 风格的操作。
  • 使用 del 释放内存占用。
  • 避免不同设备之间不必要的数据传输。
  • 创建张量的时候,直接指定设备,而不要创建后再传输到目标设备上。
  • 使用 torch.from_numpy(ndarray) 或者 torch.as_tensor(data, dtype=None, device=None),这可以通过共享内存而避免重新申请空间,具体使用细节和注意事项可参考对应文档。如果源设备和目标设备都是 CPU,torch.from_numpy 和 torch.as_tensor 不会拷贝数据。如果源数据是 NumPy 数组,使用 torch.from_numpy 更快。如果源数据是一个具有相同数据类型和设备类型的张量,那么 torch.as_tensor 可以避免拷贝数据,这里的数据可以是 Python 的 list, tuple,或者张量。
  • 使用非阻塞传输,即设定 non_blocking=True。这会在可能的情况下尝试异步转换,例如,将页面锁定内存中的 CPU 张量转换为 CUDA 张量。

对优化器的优化

模型设计

CNN

  • ShuffleNetV2,论文
    • 卷积层输入输出通道一致: 卷积层的输入和输出特征通道数相等时 MAC(内存访问消耗时间, memory access cost 缩写为 MAC ) 最小, 此时模型速度最快
    • 减少卷积分组: 过多的 group 操作会增大 MAC, 从而使模型速度变慢
    • 减少模型分支: 模型中的分支数量越少, 模型速度越快
    • 减少 element-wise 操作: element-wise 操作所带来的时间消耗远比在 FLOPs 上的体现的数值要多, 因此要尽可能减少 element-wise 操作。 depthwise convolution 也具有低 FLOPs 、高 MAC 的特点。

Vision Transformer

  • TRT-ViT: TensorRT-oriented Vision Transformer,论文解读
    • stage-level:Transformer block 适合放置到模型的后期,这可以最大化效率和性能的权衡。
    • stage-level:先浅后深的 stage 设计模式可以提升性能。
    • block-level:Transformer 和 BottleNeck 的混合 block 要比单独的 Transformer 更有效。
    • block-level:先全局再局部的 block 设计模式有助于弥补性能问题。

通用思路

  • 降低复杂度: 例如模型裁剪和剪枝, 减少模型层数和参数规模
  • 改模型结构: 例如模型蒸馏, 通过知识蒸馏方法来获取小模型

推理加速

半精度与权重量化

在推理中使用低精度 ( FP16 甚至 INT8 、二值网络、三值网络) 表示取代原有精度 ( FP32 ) 表示。

  • TensorRT 是 NVIDIA 提出的神经网络推理 (Inference) 引擎, 支持训练后 8BIT 量化, 它使用基于交叉熵的模型量化算法, 通过最小化两个分布的差异程度来实现
  • Pytorch1.3 开始已经支持量化功能, 基于 QNNPACK 实现, 支持训练后量化, 动态量化和量化感知训练等技术
  • 另外 Distiller 是 Intel 基于 Pytorch 开源的模型优化工具, 自然也支持 Pytorch 中的量化技术
  • 微软的 NNI 集成了多种量化感知的训练算法, 并支持 PyTorch/TensorFlow/MXNet/Caffe2 等多个开源框架

更多细节可参考 有三 AI:【杂谈】当前模型量化有哪些可用的开源工具?

操作融合

重参数化(Re-Parameterization)

时间分析

  • Python 自带了几个性能分析的模块 profile , cProfile 和 hotshot , 使用方法基本都差不多, 无非模块是纯 Python 还是用 C 写的。
  • PyTorch Profiler 是一种工具,可在训练和推理过程中收集性能指标。Profiler 的上下文管理器 API 可用于更好地了解哪种模型算子成本最高,检查其输入形状和堆栈记录,研究设备内核活动并可视化执行记录。

项目推荐

  • 基于 Pytorch 实现模型压缩:
    • 量化:8/4/2 bits(dorefa)、三值/二值 (twn/bnn/xnor-net)。
    • 剪枝: 正常、规整、针对分组卷积结构的通道剪枝。
    • 分组卷积结构。
    • 针对特征二值量化的 BN 融合。

扩展阅读

PyTorch 节省显存

原始文档:https://www.yuque.com/lart/ugkv9f/nvffyf

整理自: Pytorch 有什么节省内存 (显存) 的小技巧?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4635237

使用 In-Place 操作

  • 对于默认支持 inplace 的操作尽量启用。比如 relu 可以使用 inplace=True 。
  • 可以将 batchnorm 和一些特定的激活函数打包成 inplace_abn

损失函数

每次循环结束时删除 loss, 可以节约很少显存, 但聊胜于无。可见 Tensor to Variable and memory freeing best practices

混合精度

可以节约一定的显存并提速, 但是要小心一些不安全的操作如 mean 和 sum。

管理不需要反向传播的操作

显存清理

  • torch.cuda.empty_cache() 这是 del 的进阶版, 使用 nvidia-smi 会发现显存有明显的变化. 但是训练时最大的显存占用似乎没变. 大家可以试试: How can we release GPU memory cache?
  • 可以使用 del 删除不必要的中间变量, 或者使用 replacing variables 的形式来减少占用.

梯度累加(Gradient Accumulation)

把一个 batchsize=64 分为两个 32 的 batch,两次 forward 以后,backward 一次。但会影响 batchnorm 等和 batchsize 相关的层。

在 PyTorch 的文档 中提到了梯度累加与混合精度并用的例子。

使用梯度累加技术可以对分布式训练加速,这可以参考:[原创][深度][PyTorch] DDP 系列第三篇:实战与技巧 – 996 黄金一代的文章 – 知乎

梯度检查点(Gradient Checkpointing)

PyTorch 中提供了 torch.utils.checkpoint。这是通过在反向传播期间,在每个检查点位置重新执行一次前向传播来实现的。

论文 Training Deep Nets with Sublinear Memory Cost 基于梯度检查点技术,将显存从 O(N) 降到了 O(sqrt(N))。对于越深的模型, 这个方法省的显存就越多, 且速度不会明显变慢。

相关工具

参考资料

其他技巧

重现

可关注文档中 相关章节

强制确定性操作

避免使用非确定性算法

PyTorch 中,torch.use_deterministic_algorithms() 可以强制使用确定性算法而不是非确定性算法,并且如果已知操作是非确定性的(并且没有确定性的替代方案),则会抛出错误。

设置随机数种子

def seed_torch(seed=1029):
    random.seed(seed)
    os.environ['PYTHONHASHSEED'] = str(seed)
    np.random.seed(seed)
    torch.manual_seed(seed)
    torch.cuda.manual_seed(seed)
    torch.cuda.manual_seed_all(seed) # if you are using multi-GPU.
    torch.backends.cudnn.benchmark = False
    torch.backends.cudnn.deterministic = True

seed_torch()

参考自https://www.zdaiot.com/MLFrameworks/Pytorch/Pytorch%E9%9A%8F%E6%9C%BA%E7%A7%8D%E5%AD%90/

PyTorch 1.9 版本前 DataLoader 中的隐藏 BUG

具体细节可见 可能 95%的人还在犯的 PyTorch 错误 – serendipity 的文章 – 知乎

解决方法可参考 文档

def seed_worker(worker_id):
    worker_seed = torch.initial_seed() % 2**32
    numpy.random.seed(worker_seed)
    random.seed(worker_seed)

DataLoader(..., worker_init_fn=seed_wor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