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 安装tensorflow 记录

一纸辛酸泪……..

安装tensorflow gpu需要先安装cudn 和 cudnn

现在我已经安装好了cudn,nvcc-v 也可以正常显示,但是在/usr/local/文件夹下却没有cuda文件夹.

2.问题由来

通常我们在安装cudnn时,先进行安装cuda,然后下载cudnn文件,通过

tar -xzvf cudnn-10.2-linux-x64-v7.6.5.32.tgz
#命令解压文件,会得到一个cuda文件夹,逐一执行下面的命令进行cudnn的安装
sudo cp cuda/include/cudnn*.h /usr/local/cuda/include/
sudo cp cuda/lib64/libcudnn* /usr/local/cuda/lib64/
sudo chmod a+r /usr/local/cuda/include/cudnn.h
sudo chmod a+r /usr/local/cuda/lib64/libcudnn*
#完成后,通过下面的命令查看安装情况,如果结果如下图逐行显示版本号,则安装成功
cat /usr/local/cuda/include/cudnn.h | grep CUDNN_MAJOR -A 2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但是现在并没有这个文件夹该如何做呢?

3.问题定位

使用指令

whereis cuda

输出

cuda: /usr/lib/cuda /usr/include/cuda.h

找到了cuda的位置

4.问题原因

之所以在这两个位置是由于,通过sudo apt install nvidia-cuda-toolkit

这种安装方法在/usr/include和/usr/lib/cuda/lib64中安装cuda

5.问题解决

找了cuda的位置后,安装cudnn,将上述指令替换为

tar -xzvf cudnn-10.2-linux-x64-v7.6.5.32.tgz
#命令解压文件,会得到一个cuda文件夹,逐一执行下面的命令进行cudnn的安装
sudo cp cuda/include/cudnn*.h /usr/include/
sudo cp cuda/lib64/libcudnn* /usr/lib/cuda/lib64/
sudo chmod a+r /usr/include/cudnn.h
sudo chmod a+r /usr/lib/cuda/lib64/libcudnn*
#完成后,通过下面的命令查看安装情况,如果结果如下图逐行显示版本号,则安装成功
cat /usr/include/cudnn.h | grep CUDNN_MAJOR -A 2

注意需要将cuda.h与cudnn.h文件放在同一文件夹下.

nvcc和nvidia-smi显示的cuda版本不一致解释:

nvcc属于cuda的编译器,将程序编译成可执行的二进制文件,nvidia-smi全称是NVIDIA System Management Interface,是一种命令行使用工具,旨在帮助管理和监控NVIDIA GPU设备。

cuda有runtime api和driver api,两者都有对应的cuda版本,nvcc –version显示的就是前者对应的cuda版本,而nvidia-smi显示的是后者对应的cuda版本。

用于支持driver api的必要文件由GPU driver install安装,nvidia-smi就属于这一类API;而用于支持runtime api的必要文件是由cuda toolkit install安装的。nvcc是与cuda toolkit一起安装的cuda compiler-driver tool,它只知道自身构建时的cuda runtime版本,并不知道安装了什么版本的GPU driver,甚至不知道是否安装了GPU driver。

cuda toolkit install通常会集成了GPU driver install,如果你的cuda均通过cuda toolkit install来安装,那么runtime api和driver api的版本应该是一致的,也就是说,nvcc -V和nvidia-smi显示的版本正常是一样的,否则你可能使用了单独的GPU driver install来安装GPU driver,这样就会导致nvidia-smi和nvcc -V显示的版本不一样。

通常,driver api的版本能向下兼容runtime api的版本,即nvidia-smi显示的版本大于nvcc -V时通常是可以使用的。

#runtime api就是runfile类型的安装文件,driver api就是deb类型的安装文件。

神经网络和相关算法的简单 PyTorch 实现

github地址:

https://github.com/labmlai/annotated_deep_learning_paper_implementations

这是神经网络和相关算法的简单 PyTorch 实现的集合。这些实现与解释一起记录,

该网站 将这些呈现为并排格式化的注释。我们相信这些将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些算法。

截屏

我们几乎每周都在积极维护这个 repo 并添加新的实现。 更新。

模块:

✨ Transformers

✨ Recurrent Highway Networks

✨ LSTM

✨ HyperNetworks – HyperLSTM

✨ ResNet

✨ ConvMixer

✨ Capsule Networks

✨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

✨ Diffusion models

✨ Sketch RNN

✨ Graph Neural Networks

✨ Counterfactual Regret Minimization (CFR)

Solving games with incomplete information such as poker with CFR.

✨ Reinforcement Learning

✨ Optimizers

✨ Normalization Layers

✨ Distillation

✨ Adaptive Computation

✨ Uncertainty

Installation

pip install labml-nn

tmux 使用:linux后台运行程序

最近需要远程在linux服务器跑深度学习代码,因此需要一个后台运行程序,tmux正好满足有需求,记录下tmux的使用方法:

sudo apt-get install tmux

1、终端下常用命令

命令作用
tmux new -s name新建名为name的会话
tmux ls列出所有会话列表
tmux a -t name从终端进入名为name的会话
tmux kill-session -t name销毁名为name的会话
tmux rename -t old_name new_name重命名会话
 tmux detach分离对话

2、tmux会话下常用命令

所有命令都需要先按ctrl+b,激活控制台

命令作用
ctrl+b ?显示所有可用的命令,按q返回
ctrl+b c创建新的窗口,并切换到该窗口
ctrl+b w显示所有窗口列表
ctrl+b p切换到上一个窗口
ctrl+b n切换到下一个窗口
ctrl+b ,重命名当前窗口
ctrl+b &关闭当前窗口
ctrl+b 数字键切换到指定窗口
ctrl+b d暂时断开会话(使用该命令将程序后台运行,关掉终端程序不会停止)
ctrl+b ~列出提示信息缓存;其中包含了之前tmux返回的各种提示信息
ctrl+b :进入命令行模式;此时可以输入支持的命令,例如kill-server可以关闭服务器

3、tmux窗格

​ tmux的一个窗口可以被分成多个pane(窗格),可以做出分屏效果。

命令作用
ctrl+b %将当前面板平分为左右两块
ctrl+b “将当前面板平分为上下两块
ctrl+b o切换到下一个窗格
ctrl+b up / down / left / right切换窗格
ctrl+b space对当前窗口下的所有pane重新排列布局,每按一次,换一种样式
ctrl+b z最大化当前pane,再按一次后恢复
ctrl+b x关闭当前使用中的pane,操作之后会给出是否关闭的提示,按y确认即关闭

4、tmux会话下查看历史输出

​ 按 ctrl-b ,就会进入copy mode,然后用PgUp/PgDn来浏览历史输出,按q退出。

综上所述,以下是 Tmux 的最简操作流程。

  1. 新建会话tmux new -s my_session
  2. 在 Tmux 窗口运行所需的程序。
  3. 按下快捷键Ctrl+b d将会话分离。 or 输入 tmux detach
  4. 下次使用时,重新连接到会话tmux attach-session -t my_session

作者:笛猪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de6f80b6bec0
来源:简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CVPR 2022|Self-Attention和CNN的优雅集成!清华大学等提出ACmix,性能速度全面提升!

论文链接:https://arxiv.org/pdf/2111.14556.pdf

代码链接:https://github.com/Panxuran/ACmix

预训练模型:https://gitee.com/mindspore/models

Convolution和Self-Attention是两种强大的表征学习方法,它们通常被认为是两种彼此不同的方法。在本文中证明了它们之间存在着很强的潜在关系,因为这两个方法的大部分计算实际上是用相同的操作完成的。具体来说:

  • 首先,证明了具有卷积可以分解成个独立的卷积;
  • 然后,进行移位和求和操作;
  • 再然后,将Self-Attention模块中的query、key和value的投影解释为多个卷积,然后计算注意力权重和value的聚合。

因此,两个模块的第一阶段都包含了类似的操作。更重要的是,与第二阶段相比,第一阶段的计算复杂度(通道的平方)占主导地位。这个观察结果自然地导致了这两个看似不同的范式的优雅集成,即,一个混合模型,它既兼顾Self-Attention和Convolution的优点,同时与Convolution或Self-Attention对应的模型相比,具有更小的计算开销。大量的实验表明,本文方法在图像识别和下游任务上取得了持续改进的结果。

1 简介

近年来,卷积和Self-Attention在计算机视觉领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卷积神经网络广泛应用于图像识别、语义分割和目标检测,并在各种基准上实现了最先进的性能。最近,随着Vision Transformer的出现,基于Self-Attention的模块在许多视觉任务上取得了与CNN对应模块相当甚至更好的表现。尽管这两种方法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卷积和Self-Attention模块通常遵循不同的设计范式。传统卷积根据卷积的权值在局部感受野上利用一个聚合函数,这些权值在整个特征图中共享。固有的特征为图像处理带来了至关重要的归纳偏差。相比之下,Self-Attention模块采用基于输入特征上下文的加权平均操作,通过相关像素对之间的相似函数动态计算注意力权重。这种灵活性使注意力模块能够适应地关注不同的区域,并捕捉更多的特征。考虑到卷积和Self-Attention的不同和互补性质,通过集成这些模块,存在从两种范式中受益的潜在可能性。先前的工作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探讨了Self-Attention和卷积的结合。早期的研究,如SENet、CBAM,表明Self-Attention可以作为卷积模块的增强。最近,Self-Attention被提出作为独立的块来替代CNN模型中的传统卷积,如SAN、BoTNet。另一种研究侧重于将Self-Attention和卷积结合在单个Block中,如 AA-ResNet、Container,而该体系结构限于为每个模块设计独立的路径。因此,现有的方法仍然将Self-Attention和卷积作为不同的部分,并没有充分利用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在这篇论文中,作者试图揭示Self-Attention和卷积之间更为密切的关系。通过分解这两个模块的操作表明它们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相同的 卷积操作。作者基于这一观察结果开发了一个混合模型,名为ACmix,并以最小的计算开销优雅地集成了Self-Attention和卷积。具体地说:

  • 首先,通过使用 卷积对输入特征进行映射,获得丰富的中间特征集;
  • 然后,按照不同的模式(分别以Self-Attention方式和卷积方式)重用和聚合中间特征。

通过这种方式,ACmix既享受了两个模块的优点,又有效地避免了两次昂贵的投影操作。

主要贡献:
  1. 揭示了Self-Attention和卷积之间强大的潜在关系,为理解两个模块之间的联系提供了新的视角,并为设计新的学习范式提供了灵感;
  2. 介绍了Self-Attention和卷积模块的一个优雅集成,它享受这两者的优点。经验证据表明,混合模型始终优于其纯卷积或Self-Attention对应模型。

2 相关工作

卷积神经网络使用卷积核提取局部特征,已经成为各种视觉任务中最强大和最常规的技术。同时,Self-Attention在BERT和GPT3等广泛的语言任务中也表现出普遍的表现。理论分析表明,当具有足够大的容量时,Self-Attention可以表示任意卷积层的函数类。因此,最近有一项研究探讨了将Self-Attention引入视觉任务的可能性。主流方法有两种:

  • 一种是将Self-Attention作为网络中的构建块;
  • 另一种是将Self-Attention与卷积作为互补部分。

2.1 Self-Attention only

一些研究表明,Self-Attention可以成为完全替代卷积操作。最近,Vision Transformer表明,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以将图像视为由256个token组成的序列,并利用Transformer模型来实现图像识别中的竞争性结果。此外,在检测、分割、点云识别等视觉任务中采用了Transformer范式。

2.2 用注意力提升卷积

先前提出的多种图像注意力机制表明,它可以克服卷积网络局部性的局限性。因此,许多研究者探索使用注意力模块或利用更多的关系信息来增强卷积网络功能的可能性。

  • Squeeze-andExcitation(SE)和Gather-Excite(GE) Reweight每个通道的特征图。
  • BAM和CBAM Reweight 通道和空间位置,以更好地细化特征映射。
  • AA-ResNet通过连接来自另一个独立的Self-Attention的注意力map,增强了某些卷积层。
  • BoTNet用Self-Attention代替卷积。

一些工作旨在通过从更大范围的像素聚集信息,设计一个更灵活的特征提取器。Hu等人提出了一种局部关系方法,根据局部像素的组成关系自适应地确定聚集权值。Wang等人提出了Non-Local网络,通过引入全局像素之间相似性的Non-Local块来增加感受野。

2.3 用卷积提升注意力

随着Vision Transformer的问世,许多基于Transformer的变种已经被提出,并在计算机视觉任务上取得了显著的改进。其中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Transformer 模型进行卷积运算以引入额外的归纳偏差。

  • CvT在Token过程中采用卷积,并利用卷积来降低Self-Attention的计算复杂度。
  • ViT with convolutional stem提出在早期增加卷积以实现更稳定的训练。
  • CSwin Transformer采用了基于卷积的位置编码技术,并对下游任务进行了改进。
  • Conformer结合Transformer与一个独立的CNN模型集成这两个功能。

3 旧知识回顾

3.1 卷积操作

卷积是现代ConvNets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首先回顾标准卷积运算,并从不同的角度重新表述它。如图2(a)所示。为简单起见,假设卷积的步长为1。

因此,标准卷积可以概括为2个stages:

图2(a)Stage I:

  • 第一阶段:将输入的feature map从某一位置线性投影,这与标准的1×1卷积相同。
  • 第二阶段:将投影的feature map根据kernel position进行移位,最终聚合到一起。可以很容易地观察到,大多数计算代价是在1×1卷积中执行的,而接下来的位移和聚合是轻量级的。

3.2 Self-Attention操作

注意力机制也被广泛应用于视觉任务中。与传统卷积相比,注意力允许模型在更大的范围内聚焦于重要区域。如图2(b)所示。

图2(b)

  • 第一阶段:使用1×1卷积将输入特征投影为query、key和value;
  • 第二阶段:包括注意力权重的计算和value矩阵的聚合,即聚集局部特征。与第一阶段相比,相应的计算代价较小,与卷积的模式相同。

3.3 Computational Cost

为了充分了解卷积模块和自注意力模块的计算瓶颈,作者分析了每个阶段的浮点运算(FLOPs)和参数数量,总结如表1所示。

结果表明:

  • 对于卷积模块:卷积阶段一的理论FLOPs和参数相对于通道大小C具有二次复杂度,而阶段二的计算代价为线性C,不需要额外的训练参数。
  • 对于自注意力模块:发现了类似卷积的趋势,所有的训练参数都保留在阶段一。对于理论的FLOPs,考虑了一个正常的情况在一个类似ResNet的模型中, 和C=64,128,256,512不同的层深度。结果表明,第一阶段消耗的操作量为 ,并且这种差异随着通道大小的增长而更加明显。

为了进一步验证分析的有效性,作者还总结了在ResNet50模型中卷积和自注意力模块的实际计算成本。实际上,将所有3×3卷积模块的成本加起来,以从模型的角度反映这种趋势。计算结果表明,99%的卷积计算和83%的自注意力在第一阶段,与理论分析相一致。

4 本文方法

4.1 将自注意力与卷积联系起来

前面介绍了对自注意力和卷积模块的分解,从多个角度揭示了更深层次的关系。首先,这两个阶段的作用非常相似。阶段一是一个特征学习模块,两种方法通过执行个卷积来将特征投射到更深的空间,从而共享相同的操作。另一方面,第二阶段对应的是特征聚合的过程。从计算的角度来看,卷积模块和自注意力模块在第一阶段进行的1 × 1卷积都需要理论浮点数和通道大小参数的二次复杂度C。相比较而言,在第二阶段,两个模块都是轻量级的或几乎不需要计算。综上所示,上述分析表明:

  1. Convolution和self-attention在通过1×1 convolutions投影输入feature map的操作上实际上是相同的,这也是两个模块的计算开销;
  2. 虽然对于捕获语义特征至关重要,但第二阶段的聚合操作是轻量级的,不需要获取额外的学习参数。

4.2 自注意力与卷积的整合

上述的观察自然带来了卷积和自注意力的完美结合。由于两个模块共享相同的1×1卷积操作,因此只能执行一次投影,并将这些中间特征映射分别用于不同的聚合操作。于是本文作者提出了如图2(c)所示的混合模块ACmix。

图2(c)具体来说,ACmix依旧包括两个阶段:

  1. 在第一阶段:通过3个1×1卷积对输入特征进行投影,然后reshape为N个Pieces。因此,获得了包含3×N特征映射的一组丰富的中间特征。
  2. 在第二阶段:它们遵循不同的范例。对于自注意力路径,将中间特征集合到N组中,每组包含3个特征,每个特征来自1×1卷积。对应的三个特征图分别作为query、key和value,遵循传统的多头自注意力模块。对于kernel size为k的卷积路径,采用轻全连接层,生成个特征映射。因此,通过对生成的特征进行移位和聚合,对输入特征进行卷积处理,并像传统的一样从局部感受野收集信息。

最后,将两个路径的输出相加,其强度由两个可学习标量控制:

4.3 改进Shift和Summation

如图4.2节和图2所示,卷积路径中的中间特征遵循传统卷积模块中的移位和求和操作。尽管它们在理论上是轻量级的,但向不同方向移动张量实际上破坏了数据局部性,很难实现向量化实现。这可能会极大地损害了推理时的实际效率。

图3作为补救措施,采用固定kernel的深度卷积来代替低效张量位移,如图3 (b)所示。以 移位特征为例,计算为:其中c表示每个输入特征的通道。另一方面,如果表示卷积核(kernel size k = 3)为: 相应的输出可以表示为:因此,对于特定的位移方向,经过精心设计的kernel weight,卷积输出相当于简单张量位移。为了进一步合并来自不同方向的特征的总和,作者将所有的输入特征和卷积核分别串联起来,将移位运算表示为单群卷积,如图3 (c.I)所示。这一修改使模块具有更高的计算效率。在此基础上还引入了一些适应性来增强模块的灵活性。所示在图3 (c.II)中,释放卷积核作为可学习权值,以移位核作为初始化。这提高了模型的容量,同时保持了原有的移位操作能力。还使用多组卷积核来匹配卷积的输出通道维数和自注意力路径,如图3 (c.III)所示。

4.4 ACmix的计算成本

为了更好的比较,在表1中总结了ACmix的FLOPs和参数。

第一阶段的计算成本和训练参数与自注意力相同,且比传统卷积(如3×3 conv)轻。在第二阶段,ACmix引入了额外的计算开销(完全连接层和组卷积),其计算复杂度是线性对通道大小C和相对较小的阶段即实际成本与理论分析ResNet50模型显示了类似的趋势。

4.5 对其他注意力模式的推广

随着自注意力机制的发展,许多研究都集中在探索注意力的变化,以进一步提升模型性能。有学者提出的Patchwise attention将来自局部区域所有特征的信息合并为注意力权重,取代原来的softmax操作。swin-transformer采用的窗口注意力方法在同一局部窗口中保持token的感受字段相同,以节省计算成本,实现快速推理速度。另一方面,ViT和DeiT考虑将长期依赖关系保持在单个层中的全局注意力。在特定的模型体系结构下,这些修改被证明是有效的。在这种情况下,值得注意的是,提出的ACmix是独立于自注意力公式的,并且可以很容易地应用到上述的变体。具体来说,注意力权重可以概括为:

其中[·]表示特征拼接,φ(·)表示具有中间非线性激活的两个线性投影层,Wk(i,j)是每个query token的专门接受字段,W代表整个特征图。然后,计算出的注意力权重可以应用于式(12),并符合一般公式。

5 实验

5.1 ImageNet

分类结果如上图表所示。对于ResNet-ACmix模型优于所有具有可比较的浮点数或参数的Baseline。例如,ResNet-ACmix 26实现了与SASA-ResNet 50相同的top-1精度,但执行次数为80%。在类似的FLOPs案例中,本文的模型比SASA的表现好0.35%-0.8%,而相对于其他Baseline的优势甚至更大。对于SANACmix、PVT-ACmix和Swin-ACmix,本文的模型实现了持续的提升。SAN- acmix 15以80%的FLOPs超过SAN 19。PVT-ACmix-T显示出与PVT-Large相当的性能,只有40%的FLOPs。Swin-ACmix-S以60% FLOPs实现了比Swin-B更高的精度。

5.2 语义分割与目标检测

作者在ADE20K数据集中评估了模型的有效性,并在Semantic-FPN 和UperNet两种分割方法上显示结果。在ImageNet-1K上预训练Backbone。事实证明ACmix在所有设置下都实现了提升。

作者也在COCO上进行了实验。

表3和表4显示了基于resnet的模型和基于Transformer的模型在不同检测head情况下的结果,包括RetinaNet、Mask R-CNN 和 Cascade Mask R-CNN。可以观察到ACmix始终优于具有相似参数或FLOPs的Baseline。这进一步验证了将ACmix转移到下游任务时的有效性。

5.3 消融实验

1、结合两个路径的输出

探索卷积和自注意力输出的不同组合对于模型性能的影响。作者采用了多种组合方法进行实验,结果总结如表6所示。通过用传统的3 × 3卷积代替窗口注意,还展示了仅采用一条路径的模型的性能,Swin-T用自注意力,而Conv-Swin-T用卷积。正如所观察到的,卷积和自注意力模块的组合始终优于使用单一路径的模型。固定所有操作符的卷积和自注意力的比例也会导致性能下降。相比之下,使用学习的参数给ACmix带来了更高的灵活性,卷积和自注意力路径的强度可以根据滤波器在整个网络中的位置自适应调整。

2、Group Convolution Kernels

作者还对组卷积核的选择进行了消融实验,在表7中实证地展示了每种适应的有效性,以及它对实际推理速度的影响。用组卷积代替张量位移,大大提高了推理速度。此外,使用可学习的卷积核和精心设计的初始化增强了模型的灵活性,并有助于最终的性能。

5.5 Bias towards Different Paths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ACmix引入了两个可学习标量α、β来合并来自两个路径的输出。这导致了模块的一个副产品,其中α和β实际上反映了模型在不同深度上对卷积或自注意力的偏向。这里进行了平行实验,图5显示了SAN-ACmix模型和Swin-ACmix 模型中不同层学到的参数α、β。左图和中间图分别显示了自注意力和卷积路径速率的变化趋势。在不同的实验中,速率的变化相对较小,特别是当层更深时。这个观察结果表明,对于不同的设计模式,深度模型具有稳定的偏好。在右边的图中显示了一个更明显的趋势,其中两个路径之间的比率被明确地表示出来。可以看到:

  • 在Transformer模型的早期阶段,卷积可以作为很好的特征提取器。
  • 在网络的中间阶段,模型倾向于利用两种路径的混合,对卷积的偏向越来越大。
  • 在最后阶段,自注意力表现出比卷积更大的优势。这也与之前作品的设计模式一致,即在最后阶段多采用自注意力来代替原来的3×3卷积,早期的卷积被证明对vision transformer更有效。

通过分析α和β的变化发现在深度模型的不同阶段对卷积和自注意力有不同的偏向。参考

DALL·E-2:从文本生成图像

去年 1 月 6 日,OpenAI 发布了新模型 DALL·E,不用跨界也能从文本生成图像,打破了自然语言与视觉次元壁,引起了 AI 圈的一阵欢呼。时隔一年多后,DALL·E 迎来了升级版本——DALL·E 2。

DALL·E 2 是一个新的人工智能系统,可以根据自然语言的描述创建逼真的图像和艺术。

链接:

1、试玩 https://openai.com/dall-e-2/

2、论文地址:https://cdn.openai.com/papers/dall-e-2.pdf

3、github : https://github.com/lucidrains/DALLE2-pytorch

示例:

TEXT DESCRIPTION 文本描述:

An astronautTeddy bearsA bowl of soup

输出:

unknown

网络:(具体细节还没仔细看论文)

生成模型的迭代

DALL·E 2 建立在 CLIP 之上,OpenAI 研究科学家 Prafulla Dhariwal 说:「DALL·E 1 只是从语言中提取了 GPT-3 的方法并将其应用于生成图像:将图像压缩成一系列单词,并且学会了预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这是许多文本 AI 应用程序使用的 GPT 模型。但单词匹配并不一定能符合人们的预期,而且预测过程限制了图像的真实性。CLIP 旨在以人类的方式查看图像并总结其内容,OpenAI 迭代创建了一个 CLIP 的倒置版本——「unCLIP」,它能从描述生成图像,而 DALL·E 2 使用称为扩散(diffusion)的过程生成图像。

训练数据集由图像 x 及其对应的字幕 y 对 (x, y) 组成。给定图像 x, z_i 和 z_t 分别表示 CLIP 图像和文本嵌入。OpenAI 生成堆栈以使用两个组件从字幕生成图像:

  • 先验 P(z_i |y) 生成以字幕 y 为条件的 CLIP 图像嵌入 z_i;
  • 解码器 P(x|z_i , y) 以 CLIP 图像嵌入 z_i(以及可选的文本字幕 y)为条件生成图像 x。

解码器允许研究者在给定 CLIP 图像嵌入的情况下反演图像(invert images),而先验允许学习图像嵌入本身的生成模型。堆叠这两个组件产生一个图像 x 、给定字幕 y 的生成模型 P(x|y) :

DALL·E 的完整模型从未公开发布,但其他开发人员在过去一年中已经构建了一些模仿 DALL·E 功能的工具。最受欢迎的主流应用程序之一是 Wombo 的 Dream 移动应用程序,它能够根据用户描述的各种内容生成图片。 

图片

OpenAI 已经采取了一些内置的保护措施。该模型是在已剔除不良数据的数据集上进行训练的,理想情况下会限制其产生令人反感的内容的能力。为避免生成的图片被滥用,DALL·E 2 在生成的图片上都标有水印,以表明该作品是 AI 生成的。此外,该模型也无法根据名称生成任何可识别的面孔。DALL·E 2 将由经过审查的合作伙伴进行测试,但有一些要求:禁止用户上传或生成「可能造成伤害」的图像。他们还必须说明用 AI 生成图像的作用,并且不能通过应用程序或网站将生成的图像提供给其他人。

目标检测库、平台

物体检测和分割应该算是计算机视觉中常用的而且也比较酷的任务。但相比图像分类,物体检测和分割任务难度更大,另外一点是就是代码实现也更复杂。对于物体检测和分割,目前有以下几个通用的开源项目:

1、detectron2

https://detectron2.readthedocs.io/en/latest/tutorials/index.html

2、coco

https://cocodataset.org/

3、MMDetection

MMDetection 是一个基于 PyTorch 的目标检测开源工具箱。它是 OpenMMLab 项目的一部分。

主分支代码目前支持 PyTorch 1.5 以上的版本。主要特性

  • 模块化设计MMDetection 将检测框架解耦成不同的模块组件,通过组合不同的模块组件,用户可以便捷地构建自定义的检测模型
  • 丰富的即插即用的算法和模型MMDetection 支持了众多主流的和最新的检测算法,例如 Faster R-CNN,Mask R-CNN,RetinaNet 等。
  • 速度快基本的框和 mask 操作都实现了 GPU 版本,训练速度比其他代码库更快或者相当,包括 Detectron2maskrcnn-benchmark 和 SimpleDet
  • 性能高MMDetection 这个算法库源自于 COCO 2018 目标检测竞赛的冠军团队 MMDet 团队开发的代码,我们在之后持续进行了改进和提升。

除了 MMDetection 之外,我们还开源了计算机视觉基础库 MMCV,MMCV 是 MMDetection 的主要依赖。

https://github.com/open-mmlab/mmdetection

https://github.com/open-mmlab/mmdetection/blob/master/docs/zh_cn/article.md

Self Attention和Multi-Head Attention的原理

Self Attention原理

    self attention有什么优点呢,这里引用谷歌论文《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里面说的,第一是计算复杂度小,第二是可以大量的并行计算,第三是可以更好的学习远距离依赖。Attention的计算公式如下:

0.png

    下面一步步分解self attention的计算过程(图来自https://jalammar.github.io/illustrated-transformer/):

  1. 输入单词表示向量,比如可以是词向量
  2. 把输入向量映射到q、k、v三个变量,如下图:1.png比如上图X1和X2分别是Thinking和Machines这两个单词的词向量,q1和q2被称为查询向量,k称为键向量,v称为值向量。Wq,Wk,Wv都是随机初始化的映射矩阵。
  3. 计算Attention score,即某个单词的查询向量和各个单词对应的键向量的匹配度,匹配度可以通过加法或点积得到。图如下:2.png
  4. 减小score,并将score转换为权重。3.png其中dk是q k v的维度。score可以通过点积和加法得到,当dk较小时,这两种方法得到的结果很相似。但是点积的速度更快和省空间。但是当dk较大时,加法计算score优于点积结果没有除以dk^0.5的情况。原因可能是:the dot products grow large in magnitude, pushing the softmax function into regions where it has extremely small gradients。所以要先除以dk^0.5,再进行softmax。
  5. 权重乘以v,并求和。4.png最终的结果z就是x1这个单词的Attention向量。当同时计算所有单词的Attention时,图示如下:1. 将输入词向量转换为Q、K、V.5.png2. 直接计算Z6.png 

Self Attention代码实现

    使用Keras自定义self attention层,代码如下:

from keras import initializersfrom keras import activationsfrom keras import backend as Kfrom keras.engine.topology import Layer class MySelfAttention(Layer):        def __init__(self,output_dim,kernel_initializer='glorot_uniform',**kwargs):        self.output_dim=output_dim        self.kernel_initializer = initializers.get(kernel_initializer)        super(MySelfAttention,self).__init__(**kwargs)            def build(self,input_shape):        self.W=self.add_weight(name='W',             shape=(3,input_shape[2],self.output_dim),             initializer=self.kernel_initializer,             trainable=True)        self.built = True            def call(self,x):        q=K.dot(x,self.W[0])        k=K.dot(x,self.W[1])        v=K.dot(x,self.W[2])        #print('q_shape:'+str(q.shape))        e=K.batch_dot(q,K.permute_dimensions(k,[0,2,1]))#把k转置,并与q点乘        e=e/(self.output_dim**0.5)        e=K.softmax(e)        o=K.batch_dot(e,v)        return o            def compute_output_shape(self,input_shape):        return (input_shape[0],input_shape[1],self.output_dim)

Multi-Head Attention原理

    不同的随机初始化映射矩阵Wq,Wk,Wv可以将输入向量映射到不同的子空间,这可以让模型从不同角度理解输入的序列。因此同时几个Attention的组合效果可能会优于单个Attenion,这种同时计算多个Attention的方法被称为Multi-Head Attention,或者多头注意力。

    每个“Head”都会产生一个输出向量z,但是我们一般只需要一个,因此还需要一个矩阵把多个合并的注意力向量映射为单个向量。图示如下:

7.png

Multi-Head Attention代码实现

    还是使用Keras实现multi-head attention,代码如下:

from keras import initializersfrom keras import activationsfrom keras import backend as Kfrom keras.engine.topology import Layer  class MyMultiHeadAttention(Layer):    def __init__(self,output_dim,num_head,kernel_initializer='glorot_uniform',**kwargs):        self.output_dim=output_dim        self.num_head=num_head        self.kernel_initializer = initializers.get(kernel_initializer)        super(MyMultiHeadAttention,self).__init__(**kwargs)            def build(self,input_shape):        self.W=self.add_weight(name='W',           shape=(self.num_head,3,input_shape[2],self.output_dim),           initializer=self.kernel_initializer,           trainable=True)        self.Wo=self.add_weight(name='Wo',           shape=(self.num_head*self.output_dim,self.output_dim),           initializer=self.kernel_initializer,           trainable=True)        self.built = True            def call(self,x):        q=K.dot(x,self.W[0,0])        k=K.dot(x,self.W[0,1])        v=K.dot(x,self.W[0,2])        e=K.batch_dot(q,K.permute_dimensions(k,[0,2,1]))#把k转置,并与q点乘        e=e/(self.output_dim**0.5)        e=K.softmax(e)        outputs=K.batch_dot(e,v)        for i in range(1,self.W.shape[0]):            q=K.dot(x,self.W[i,0])            k=K.dot(x,self.W[i,1])            v=K.dot(x,self.W[i,2])            #print('q_shape:'+str(q.shape))            e=K.batch_dot(q,K.permute_dimensions(k,[0,2,1]))#把k转置,并与q点乘            e=e/(self.output_dim**0.5)            e=K.softmax(e)            #print('e_shape:'+str(e.shape))            o=K.batch_dot(e,v)            outputs=K.concatenate([outputs,o])        z=K.dot(outputs,self.Wo)        return z            def compute_output_shape(self,input_shape):        return (input_shape[0],input_shape[1],self.output_dim)

Depthwise卷积与Pointwise卷积

Depthwise(DW)卷积与Pointwise(PW)卷积,合起来被称作Depthwise Separable Convolution(参见Google的Xception),该结构和常规卷积操作类似,可用来提取特征,但相比于常规卷积操作,其参数量和运算成本较低。所以在一些轻量级网络中会碰到这种结构如MobileNet。

摘自:https://zhuanlan.zhihu.com/p/80041030

常规卷积操作

对于一张5×5像素、三通道彩色输入图片(shape为5×5×3)。经过3×3卷积核的卷积层(假设输出通道数为4,则卷积核shape为3×3×3×4),最终输出4个Feature Map,如果有same padding则尺寸与输入层相同(5×5),如果没有则为尺寸变为3×3。

此时,卷积层共4个Filter,每个Filter包含了3个Kernel,每个Kernel的大小为3×3。因此卷积层的参数数量可以用如下公式来计算:
N_std = 4 × 3 × 3 × 3 = 108

Depthwise Separable Convolution

Depthwise Separable Convolution是将一个完整的卷积运算分解为两步进行,即Depthwise Convolution与Pointwise Convolution。

Depthwise Convolution is a type of convolution where we apply a single convolutional filter for each input channel. In the regular 2D convolution performed over multiple input channels, the filter is as deep as the input and lets us freely mix channels to generate each element in the output. In contrast, depthwise convolutions keep each channel separate. To summarize the steps, we:

  1. Split the input and filter into channels.
  2. We convolve each input with the respective filter.
  3. We stack the convolved outputs together.

同于常规卷积操作,Depthwise Convolution的一个卷积核负责一个通道,一个通道只被一个卷积核卷积。上面所提到的常规卷积每个卷积核是同时操作输入图片的每个通道。

同样是对于一张5×5像素、三通道彩色输入图片(shape为5×5×3),Depthwise Convolution首先经过第一次卷积运算,不同于上面的常规卷积,DW完全是在二维平面内进行。卷积核的数量与上一层的通道数相同(通道和卷积核一一对应)。所以一个三通道的图像经过运算后生成了3个Feature map(如果有same padding则尺寸与输入层相同为5×5),如下图所示。

其中一个Filter只包含一个大小为3×3的Kernel,卷积部分的参数个数计算如下:
N_depthwise = 3 × 3 × 3 = 27

Depthwise Convolution完成后的Feature map数量与输入层的通道数相同,无法扩展Feature map。而且这种运算对输入层的每个通道独立进行卷积运算,没有有效的利用不同通道在相同空间位置上的feature信息。因此需要Pointwise Convolution来将这些Feature map进行组合生成新的Feature map。

Pointwise Convolution(目的: 利用不同通道在相同空间位置上的feature信息 )

Pointwise Convolution的运算与常规卷积运算非常相似,它的卷积核的尺寸为 1×1×M,M为上一层的通道数。所以这里的卷积运算会将上一步的map在深度方向上进行加权组合,生成新的Feature map。有几个卷积核就有几个输出Feature map。如下图所示。

由于采用的是1×1卷积的方式,此步中卷积涉及到的参数个数可以计算为:
N_pointwise = 1 × 1 × 3 × 4 = 12

经过Pointwise Convolution之后,同样输出了4张Feature map,与常规卷积的输出维度相同。

参数对比

回顾一下,常规卷积的参数个数为:
N_std = 4 × 3 × 3 × 3 = 108

Separable Convolution的参数由两部分相加得到:
N_depthwise = 3 × 3 × 3 = 27
N_pointwise = 1 × 1 × 3 × 4 = 12
N_separable = N_depthwise + N_pointwise = 39

相同的输入,同样是得到4张Feature map,Separable Convolution的参数个数是常规卷积的约1/3。因此,在参数量相同的前提下,采用Separable Convolution的神经网络层数可以做的更深。